文化杂谈 | 从“红月亮”到“蓝星”,全民仰望的浪漫时代

时间:2025-09-10 20:20:43 来源: 紫牛新闻



【资料图】

9月8日凌晨,无数人抬头仰望“红月亮”,有人架起专业设备彻夜守候,有人举起手机捕捉深空之美,社交平台上“红月亮”晒图也刷屏了。巧的是,大银幕上“蓝星”也在闪耀,中国首部太空实拍电影《窗外是蓝星》正在热映,好评如潮。一个天文现象与一部太空电影就这样相遇,一场“仰望”与“回望”的太空浪漫叙事持续蔓延。

月全食邂逅超级月亮,“血月奇观”为什么能引发全民追逐的热潮?从古时视月食为“天狗食月”的惶惑,到如今数以万计的人主动追寻、记录和分享,这一天文奇观“被看见”的背后,是中国航天数十年默默耕耘和广泛科普的积淀。随着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不断抵达新阶段,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对宇宙星空产生了强烈兴趣,他们扛着长枪短炮熬夜观测红月亮,他们跋山涉水寻找最佳观测点追逐英仙座流星雨,他们积极给电影《流浪地球》出谋划策担任“野生编剧”……这种天、地、人之间的奇妙对话,已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场景。

宇宙星空从遥不可及的“传说”,变成可感可触的“邻域”,这在《窗外是蓝星》的观影体验中得到了体现,沉浸式的现场感带来了后劲十足的离场感,很多观众在社交平台上充当“自来水”热情安利这部电影。

《窗外是蓝星》是一部没有炫目特效的纪录大片,由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用国产8K超高清摄影机拍摄完成,片中大量内容是首次公开。影片用最真实的镜头语言让观众“代入”体验了一把“太空出差”——从酒泉发射场的烈焰腾空,到空间站里的日常起居,再到俯瞰地球这颗蓝星的“上帝视角”……真实还原了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首次执行在轨驻留6个月的全过程。从“嫦娥奔月”的神话到真正的月球探测,从“东方红一号”升空到空间站建成,从仰望星空到从太空回望地球,片尾彩蛋浓缩了中国航天的漫漫征途,也浓缩了从想象到实践的跨时代飞跃,中国人数千年的飞天梦,终于照进现实。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影片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太空科学,更看到了浪漫的“中国太空美学”——它既是科技强国的自信展示,也有东方文化的细腻书写。春节时,翟志刚写下“逐梦飞天同守岁,龙骧虎步共迎春”的对联,三人围“坐”吃鲅鱼馅、猪肉白菜馅饺子,是属于中国人独有的“太空年味”。开场那只可爱的兔子玩偶,更成为贯穿全片的情感符号,它飘在舱内背景中,出现在天地视频通话的画面里,每每出现航天员与家人的故事便准时开始,王亚平的女儿说“妈妈,你给我摘一颗星星回来吧!”影片用这些情感元素赋予最尖端科学探索以朴素的人情味。

从“红月亮”到“蓝星”,与其说大家是在猎奇宇宙星空,不如说是在解码人类的明天。在《窗外是蓝星》中,“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会永远待在摇篮里”,“科学已经带着我们来到这里了,未来也必然会带着我们的孩子们去往更远的地方”等配音旁白,不仅是对航天事业的礼赞,更是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思考。在这个抬头可赏月、举目可探星的时代,我们读懂的这份浪漫,不只属于航天员和天文学家,也属于每一个在夜空下驻足、在影院里感动、在屏幕前分享的普通人,探索与梦想,终将带着人类驶向更远的星河。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

校对 盛媛媛

关键词: 最新资讯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Copyright© 2014-2020 中原网视台(www.hnmd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