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讯!书超江苏|王建根:镇江《瘗鹤铭》是“大字之祖”

时间:2025-11-14 13:32:03 来源: 紫牛新闻



【资料图】

自唐宋以来,在中国金石与书学领域,镇江焦山碑林所藏《瘗鹤铭》便以其身世之谜与超凡艺术价值,成为文人书家持续探讨的研究焦点,其独特的书法风格与历史地位备受推崇。这块被誉为“大字之祖”、“南朝第一石刻”的摩崖遗珍,吸引了无数书法家与学者深入探析。

近日,江苏书法家王建根老结合自身数十年书法研究与实践经验,从历史背景、艺术价值到实地观摩体验,向记者全方位解读了这一摩崖石刻在中国书法史上的独特地位,为年轻一代走近传统书法打开新视角。

王建根介绍,“《瘗鹤铭》它原刻于镇江焦山西麓崖壁,推测成于南朝时期,内容是一位隐士为逝去的鹤所作的纪念文字。”关于作者“华阳真逸”的身份,学术界至今存疑,“有说是陶弘景的,也有认为是顾况、王羲之,但目前并无定论”。

而其真正的价值,在于书法艺术的突破性。王老师指出,《瘗鹤铭》虽属楷书,却“浑穆高古,用笔奇峭飞逸”,还融入了篆籀、隶书与行书的意趣——书写上自左而右,打破常规碑刻范式;字形大小悬殊、结字错落疏宕,笔画雄健飞舞且方圆并用,“章法富于变化,最终形成萧疏淡远、沉毅华美之韵致”。正因这份独特性,它被历代书家尊为“大字之祖”,成为隋唐以来楷书的重要典范。

“黄庭坚曾说‘大字无过瘗鹤铭’,可见其影响力。”王老师补充道,从高凤翰、郑板桥,到何绍基、赵之谦,再到徐悲鸿、张大千,无数后世书家都从《瘗鹤铭》中汲取养分,“即便现在,不少书家学习它仍能收获良多”。

作为深耕碑版研究的书法家,王老师曾三次前往镇江焦山近距离观摩《瘗鹤铭》原石,最早可追溯至80年代后期。“现在原石已经用玻璃罩保护起来了,但每次看还是会被打动。”他回忆起初见时的感受:“点画灵动,字形开张,变化丰富又苍茫大气,真趣弥漫间还有萧散典雅、飘然欲仙的韵致,那种生命力是拓本上难以完全传递的。”

除了实地观摩,王老师还多次临写《瘗鹤铭》拓本(尤其珍贵的水前拓本)。他分享了自己的学习心得:“把《瘗鹤铭》和《石门铭》、郑道昭摩崖石刻、《郑文公碑》结合起来学,能更全面地理解摩崖书法的笔意与气势,受益会更多。”

在谈及《瘗鹤铭》的当代传承时,王老师坦言,这类传统碑帖是书法文化的根基,“年轻人了解它,不仅是学习写字技巧,更是触摸中国书法的审美内核——那种融质朴与灵动、守传统又求变化的艺术精神”。他希望通过分享自己的研究与体验,让更多年轻人感受到《瘗鹤铭》的魅力,进而愿意深入传统,探索书法艺术的深层价值。

实习生 刘婧玮 马煜然 陆化 蒋知轩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

关键词: 最新资讯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Copyright© 2014-2020 中原网视台(www.hnmd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