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快播报】钱学森的治学与关怀:不只有“魔鬼考试”,还有“心里一酸”丨九派时评

时间:2022-11-14 17:45:42 来源: 九派新闻


九派新闻特约评论员 易国祥

有一次,钱学森问两名助教,同学们完成自己布置的作业大概要多少时间?


(资料图片)

收到反馈结果,他觉得用时未免过长了。经过进一步调查,原来是因为班里大多数同学家境贫寒,没有条件买计算尺,因此在计算步骤上耗费了大量时间。钱学森听后,心里一酸。

钱学森当年为学生购买的计算尺

图源:共青团中央微信公众号

这是共青团中央公号于11月11日发表的《钱学森出的考试题有多难?开卷找不到答案,考试当场晕倒两人……》一文的一处细节。那一场全不及格、晕倒两人的“魔鬼考试”,如果说是钱学森作为科学家严谨科学精神的充分体现,那么,当他为学生买不起计算尺而“心里一酸”,则不经意地折射出他满满的人文情怀。

钱老的“心里一酸”,是一种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是对人的一种同理心,是与人的深切共情,是对艰难的不忍,是理解,是善良,它让“魔鬼考试”不再高冷袭人,严酷无情,它传递给学生的是温暖和力量。

后来,他将自己所著《工程控制论》获得的奖金全部捐给了学校,其中一部分经费就用于给所有同学配备计算尺。在那个年代,18元一把的计算尺对家境清贫的学生来说真是想都不敢想的“奢侈品”。正是钱学森严谨的教学和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托起了一批又一批中国航天事业的顶尖人才。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笔者曾聆听过钱学森在一次人才论坛上的演讲,他关于真正的人才一定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融合的复合性人才的观点,至今让人印象深刻。几十年之后,重温钱学森在教育培养学生的这一幕,他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不正是这一观点的以身示范吗?如果他只懂科学却不懂人,只管传授知识却于学生能否消化或有没有条件消化而不顾,他就算不上一个优秀的老师,也难以培养出国家需要的精英人才。

钱学森给学生们讲解学术问题

图源:共青团中央微信公众号

刚刚去世的中科院院士杨叔子也是一位极其重视人文素养的理工科大家。小时候他考中学时,在语数外几乎为满分的情况下,理化考得很差,被老师断言为“没有化学头脑,学不好化学”,幸亏有另外的老师往深处一想:“这孩子语数外考得这么好,理化会很差吗?”这才让杨叔子得以被录取,便能有后来的院士。

这位老师不因单科成绩放弃学生的“往深处一想”,与钱学森为学生的艰难“心里一酸”异曲同工,都是老师对学生一颗温暖的心。

当上校长的杨叔子遇到和自己幼时有相同遭遇的学生就想着帮一把,不用生冷的办法和硬性的标准牺牲掉有才华有禀赋的学生。也正是他,在全国高校率先掀起影响深远的“人文风暴”,倡导理工科院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

杨叔子一生笃信科学和人文须两翼齐飞,源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扎实童子功和自己的亲身经历。钱学森也是在出国前就打下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底子,“到美国去,只有一个目标,把科学技术学到手,证明中国人不比美国人差,把中国的科学技术搞上去。”

学成之后的钱学森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想到国家积贫积弱、百废待兴,冲破重重阻碍回国,为“两弹一星”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为学生的贫寒“心里一酸”,与当初不忍国家贫穷落后而回国参加建设,其实是一脉相承的。

然而反观现实,当学生没能按要求完成作业时,有老师不分青红皂白地处罚;当下级没有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或工作没有达到标准时,有领导把“追责”叫得震天价响、不容辩白。在无情的高压之下,拼更多的苦力,耗更长的时间,花更大的成本,也许能够满足某些权威的尊严,但事情未必不是被应付过去。在这里,钱学森深入细致的调查与了解真相后的“心里一酸”显得多么难能可贵。

今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将要遇到的严峻挑战,是被西方“卡脖子”的高科技,但要追赶甚至超越西方,还必须有强大的人文精神。学习和吸收像钱学森、杨叔子那样独具魅力的人文关怀和人文思想,用它浸润人的灵魂、打磨人的气质、激发人的智慧、影响人的行为,一定能够成就我们的伟业。

九派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jp.jiupainews.com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Copyright© 2014-2020 中原网视台(www.hnmd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