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她来背黑锅,这次不忍了 世界焦点

时间:2023-03-13 06:10:52 来源: 独立鱼电影


最近,一条话题冲上热搜——

「我国女性终身无孩率接近10%」


(资料图)

在人口学概念中,女性终身无孩和未婚的判定标准,是50岁。

简单一个数字,把生育话题再次推向风口浪尖。

这个数据,来源于2020年。

与之对比形成的是,2015年,我国女性终身无孩率为6.1%。

短短五年,上升了64%。

这项调查还显示,全国女性平均初婚年龄和初育年龄不断推迟,越来越多育龄妇女生育意愿持续走低。

其中,作为生育主体的「90后」「00后」,平均打算生育子女的个数为1.54个和1.48个。

很显然,这个时代,人们对生育的欲望普遍降低。

但对于女性而言,生育远不止数字呈现的那般简单。

而且,该不该带小孩来到这个世界,是关乎每个人的人生大事,也不该都归结到女性身上。

借此契机,今天想用一部国产纪录片和大家讨论一下——

关于生孩子的那些事。

《生育纪事》

这是一部讲述女性婚育的纪录片。

一共三集,豆瓣评分8.4。

导演直面三个关于女性的敏感话题:

丁克、堕胎、冻卵。

通过走访谈话,试图闯入有关生育的各种禁忌。

「一个正常人都会想要孩子的」

刚打开视频,这位大叔来了一记重锤。

其伤人程度,堪比另一部讲述女性生育的纪录片《奇妙的蛋生》中那句——

「生不出孩子的女人就是下不了鸡蛋的鸡」

纪录片选择街头采访的形式展开话题,询问路人对「不生孩子」这一观点的看法。

短短一分钟,就呈现出了五花八门的观点。

「我得给我男朋友留个根」

「作为女人来说,至少得有一个孩子」

「生多个,他只要有一个成才了,你就成功了」

纪录片所采访的12个路人中,仅有两个人接受丁克的观点,认为传宗接代是陈旧的思想。

不难看出,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对丁克群体的包容性确实不高。

现实生活中,认为丁克不是正常人这种观点早已屡见不鲜,更难听的言辞远远比此更甚。

归根究底,他们排斥丁克的理由,也不外乎围绕着三个主题:

舆论压力、传宗接代、养儿防老。

这些问题,对于坚持丁克的人们而言真的重要吗?

为了更深入了解丁克群体的想法,导演走访了三组不同阶层的丁克群体。

丁克,是他这个阶层不得不做的选择。

结婚8年,48岁的「老北京」老杨如此回答。

逼仄的房间堆满旧货,生活的拮据显而易见。

在他看来,生养孩子意味着繁重的经济压力——纸尿裤、学区房、补习班……

而他没有钱。

自己本就因经济和社会地位低下而倍受冷眼,他不愿意让孩子重蹈覆辙。

生孩子,是他放弃的事物之一。

热衷于享受生活的陈哥这般决定。

随着结婚生子,身边很多曾有梦想有激情的朋友,选择放弃热爱的事物。

他们没有机会停下来思考,生命中其他人和事物对于自己的意义。

如果为了孩子而改变,那就是他的人生悲剧。

对现实的担忧是选择丁克的原因。

结婚7年的一对夫妻如是说。

作为父母,要保证孩子从出生到成年不受伤害,对这对夫妻而言是很重的负担。

人生是一个高难度游戏,自己已经活得这么难了,为什么要让孩子参与进来。

生孩子这件事,无论从精神层面,还是物质层面,都会给家庭带来不小的压力。

无关年龄和性别,他们选择丁克的核心诉求都集中于一件事——

自己的生活是优先项。

每个人都该有选择生活的权利。

如果将生育问题聚焦于女性,回答又转向另一个层次——

生育之痛。

凄厉的哀嚎,没有一滴血,却满是血腥的感觉……

这是北京一场话剧的演出现场,讲述90年代一个农村女性的生育经历。

两次生育,三次引产手术。

残酷,却是每个女性都可能面对的事情。

话剧演员,是一群城中村女工,话剧呈现的是她们真实的生活。

上面说的,仅仅是肉体之痛。

女性在生育过程中面临的创伤经验有很多。

但在社会议题中,这些全部被压抑。

纪录片通过采访话剧的创作者,将这些私密的话题呈现于大众面前。

比如,生育带来的心理创伤。

一方面,丈夫在生育过程中,往往是缺位的。

纪录片中大多数女性呈现出一种,虽然心里会难过,但也能理解的状态。

毕竟,不可能就为了让他陪你,就不工作生活了。

另一方面,我们通常会忽略选择流产,或者分娩失败的那部分人所承受的痛苦。

无论主动还是被动,丧子之痛终究是女性一辈子的创伤。

更残酷的是,很多女性在当时没有选择。

生育问题,是女性人生境况的折射。

歌颂「生」之伟大的同时,也需要直视「生」的残酷。

平心而论,真正能坚持丁克的人有多少?

「丁克夫妻」中的女方,在采访中也坦诚地表示,未来的想法自己也说不准。

「那如果我退休了,我真的闲得没事干了怎么办」

看得出,她对不要孩子这件事还是有所犹豫的。

她甚至已经考虑生育的另一种可能,冻卵。

为了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冻卵这件事。

纪录片采访了两个选择冻卵的「适婚女性」,试图借她们的经历揭开冻卵的神秘面纱。

阿布,32岁的纪录片剪辑师。

郭蕾,一个自媒体达人。

相同的是,她们都曾经幻想30岁之前生孩子。

可生孩子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她们必须得找到「合作伙伴」。

随着时间的流逝,她们渐渐发现——

找个合作伙伴这事儿挺难的

生孩子就更不容易了

不过好在随着辅助生殖医学的发展

人类在这方面已经可以实现更多的自主性

就这样,她们开始将冻卵纳入人生计划之中。

作为「天底下唯一的后悔药」,冻卵并非易事。

首先,国内冻卵政策严苛。

虽然早在十几年前,国内已经可以进行冻卵手术了。

但问题在于,它只对已婚女性开放。

而且,只可以冻受精卵。

对于单身女性而言,她们不得不面对年龄问题。

身体机能退化和卵巢功能下降,无论生孩子还是冻卵,她们都必须尽快做出选择。

在政策不改变的情况下,她们只能选择跨国冻卵。

其次,父母和伴侣不支持。

阿布,母亲早逝,从小被父亲拉扯大。

得知阿布决定去美国冻卵,亲友口风一致,希望阿布能自然生育。

甚至有朋友表示——

「国家提倡年轻人要有大胆的想法,也不是你们这种想法」

然而,阿布的父亲作为其中最关键的一环,却选择沉默以对。

在父亲看来,阿布人生中的很多决定都太过突然。

包括冻卵的决定,就算母亲在世,恐怕也不会接受。

不同于阿布,郭蕾的负担来自于男友。

当郭蕾向男友表达冻卵意向之时,男方表现出来的态度看似毫不干己。

如果亲密关系无法成为依靠,那么做选择的压力只能独自承受。

最后,心理上对手术的恐惧。

两人到达美国的那一刻,冻卵才有了实感。

手术前需要反复做一系列身体检查,来确定卵巢是否符合要求,身体机能是否能应对手术。

镜头对准B超屏幕,医生用温柔的语调向两人解释取卵手术——

这些黑点是卵泡(里面有)液体,包含着一个卵子

当你的卵泡生长到18毫米的时候我们会给你进行破卵针的操作

任何女性,听到这段话恐怕都会毛骨悚然。

漫长的意识流镜头,大提琴乐声中夹杂着心跳监控仪的蜂鸣声。

无论是画面还是音乐,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不适感。

郭蕾以旁白的形式讲述着自己手术前的梦境——

我梦见这个手术是怎么做的你知道吗

就是要从人的这两边,整个这样拉开,然后把皮撕开

然后我就问了一下医生,皮撕开了怎么再接回去

医生就说回来这都会缝上针

所以取过卵的人就是这脖子边上

都能看见有两道,两边都有刀口

在海边,两人讨论什么时候可能会用到这颗卵子。

郭蕾感慨,就算现在已经冻卵,但她依然觉得最轻松的是那些已经生过小孩的人。

看似很酷的阿布同样表示,成为母亲对自己而言,既害怕又诱惑。

选择冻卵这个Plan B,只是为了让人生多一种选择。

但这个选择,也并非轻松。

生育对她们而言依然是一种束缚。

生育率低,不仅是中国面对的问题。

早在2018年,韩国的总和生育率(指平均每对夫妇生育的子女数)仅有0.98。

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生育率进入「零时代」的国家。

统计显示,如果韩国的生育率继续按照这个趋势发展,那么从2031年开始,韩国的总人口将会开始下降。

与此同时,韩国年轻人流行起了一种新的抗议运动——

抵制人口调查所采用的「未婚」称呼。

在他们看来,未婚代表着一种过渡的状态,终极形态依然是结婚。

而在他们心中,人生并非只有这两种选择。

相较于未婚,他们更希望用「非婚」来称呼自己。

「非婚」所代表的状态,和时间没有任何关系。

(韩国「非婚生活」倡导者郑世英和贝克哈娜)

另一边,老龄化严重的日本同样面对严峻的生育问题。

日本官方用适度的财政政策激励民众生子,然而就成果来看,依然收效甚微。

不可否认,生命是奇迹。

但在全球经济环境不景气的情况下,无论在任何国家,养育孩子都无疑是一种重担。

如今,我国生育率已经低到全世界倒数之列。

其背后折射出的社会问题,却不仅仅是生育意愿这么简单。

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十个国家或地区

数据来源于联合国发布的报告《世界人口展望2022》

工作上,年轻人必须面对花式内卷。

生活上,还要面对昂贵的购房压力。

躺不平,卷不动。

自己的人生已经焦头烂额,哪儿还有心思去谈论生育之道?

舆论上,仍然会有许多声音将矛头指向女性。

仿佛女性不愿意生孩子,是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

实际上,「生」只是一切的开始。

更重要的是「育」。

「生育」意味着责任,一旦决定就无法摆脱的责任。

然而,很多人无法承担这样的责任。

正如片中提到的郭蕾男友。

随着冻卵手术的日期越发接近,郭蕾男友提出分手。

分手的理由呢?

男友觉得郭蕾是一个小男孩,而他想找个小女孩。

真的如此吗?

郭蕾虽然没有明说自己想要结婚生子,但从她决定冻卵的那一刻起,这个可能就存在了。

这种可能,让男友恐惧。

当年在韩国备受争议的《82年生的金智英》中,金智英在做了两年全职家庭主妇之后,患上了育儿抑郁精神分裂症。

无止境的家务,不停歇的育儿。

极少数带着孩子出门的时候,都会被偶遇的上班族嘲讽「妈虫」。

在韩语中,这个词代指因为生孩子不工作,靠老公养活的懒人。

全职太太,一个听起来很躺平的称呼。

称呼背后的付出,远远超出想象。

更别说,社会上还有很多单亲妈妈的存在。

大多数单亲妈妈的生活远比想象中更辛苦。

2020年,广州市妇联曾经发布过一份全国性单亲妈妈生活现状的调研报告。

报告显示,近八成单亲妈妈无法得到前任配偶足够的赡养费,需要面临阶段性或持续性的经济压力。

与此同时,单亲妈妈在职场和婚恋市场上遭受歧视更是家常便饭。

相较于施加舆论压力,单纯提高生育率,更需要社会去关注到这些细枝末节,不断完善相应政策和福利制度。

更重要的是,学会倾听女性的声音,尊重每一个人的选择,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包容的社会环境。

毕竟,人生最关键的,从来不只是生育这一件事。

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下,拥有选择人生的权利,才是我们追逐的目标。

全文完。

如果觉得不错,就随手点个「赞」和「在看」吧。

关键词: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Copyright© 2014-2020 中原网视台(www.hnmd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