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网事

>哲学家与科学家 相互差评

哲学家与科学家 相互差评

刘洪波 湖北仙桃人。本报评论员,高级记者。

长江网讯

·无限杂思·

科学家认为,哲学家不懂得时间是什么,哲学家关于时间的种种思考,都是一些主观的想象

时间总是与空间被并列而论,但相比于空间概念上所取得的成果,人类在时间上所得可以说是贫乏的,而且时间之思往往是借助空间而进行的,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现代认识中的时间是一种空间化的时间。

例如,人们总是将时间与运动联系在一起,运动就是一种空间变化,对很多人来说,如果不借助运动,就无法想象时间,赤裸裸的空间是可以想象的,赤裸裸的时间则不可想象。牛顿对时间的空间化理解贡献巨大,时间只是描述物体在空间运动的一个参数,而且失去了方向性。爱因斯坦铸造的现代时空观念,说出了“同时”并不见得真正同时的事实,并且将空间、时间本身也物体化了,空间不再平整、时间不再平滑,就像物体一样有曲率,但总体上说,相对论是关于空间的理论。

历史地看,在科学上具有开创意义的《几何原本》,就是关于空间的公理系统,而不涉及时间。康德将时间视为观念的先天形式,而非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从而产生了“认识论上的哥白尼革命”,这与其说是揭示了时间的本质,不如说是放弃探究时间本原的一种苟且,带有目的论的神秘色彩,就像人们之所以有时间观念,就像人先天地被谁赋予了时间这样一种得以展开思考的概念一样。皮亚杰发生认识论表明,儿童的时间认识并非先天具有,而是在后天的动作和操控中逐渐形成并内化,儿童睁开眼睛就开始了对空间的感知,而时间概念的形成要晚得多,至其成形要到十岁以后。

关于时间的思考,不像空间那样有相对确定的范式。人们对时间之思展开的困难有诸多分析。有人说,时间难于述说,是因为它是世界上最简单的或最基本的概念,越是简单的东西,越是贯通一切而不被别的东西所贯通,最基本的概念往往是推理的源头、分析的基础,它架构一切而无法被别的东西所架构,所有别的概念都已经内含这个最基本的概念,从而使思考无从下手。

不过,同样是最基本的概念,空间得到了更好的研究和更明确的定义。直观地,我们知道,时间比空间要抽象得多,时间只是间接地显示它的结果,空间则是直接赋形于我们的;时间缺乏显在的结构,而空间是结构明晰的;时间总在流动中,空间是相对静止的;时间总是要内在意识的参与才能体验,空间是外在地呈现;时间在逻辑之外,而空间是遵守逻辑规则的,《几何原本》就是逻辑演绎系统。总体来看,我们能够“抓”得到空间,但很难“抓”到时间;我们对“抓”得到的东西,能够较好地研究,形成一套关于它的普遍性认识;而对“抓”不住的东西,则无法真正作为对象去着手研究。

对时间的思考,有科学取向的,有哲学取向的。这在很多问题上都是一样,但时间思考的异样之处在于科学思考与哲学思考的相互差评。科学家认为,哲学家不懂得时间是什么,因而要么说出“我们总是只在测量运动而没有测量到时间”这种外行话,要么说些“我们对死的领悟,向死而生,才有时间”这类不知所云的奇谈怪论,哲学家的关于时间的种种思考,都是一些主观的想象,没有科学意义的空话,其价值可以忽略,连错误都算不上。

哲学家则认为,科学家的时间研究,研究的不是时间而只是时间的表现,或人为的时间标度,时间不再成为时间而成为空间的附庸,在科学家那里时间失去了经验基础,失去了人的气息,不再是内心得以体验的生命过程,许多物理学家把时间看成一种没有时态的无穷截面,有的人认为时间并无流动而是空间综合效应,时间被数学化为过去、现在、未来混同,可以停滞甚至翻转的怪物。

科学家与哲学家对对方时间思考的相互差评,显示了科学在时间研究上的薄弱,因为在近代以来,自科学获得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征服世界”的进展后,就成为一种压倒性的思维路径,科学影响观念,而非观念决定科学,在科学获得成功的地方,哲学就成为科学的解释者;而在科学未能取得进展的地方,才产生科学与哲学的莫衷一是。这表明,现代哲学正在走向“科学+”的一个领地,也表明,现代科学本身正在成为世界观和认识论,乃至冷冰冰的决断者。

但生活世界、信仰世界、文化世界难道会被科学完全收编,或者这样的收编是必要的、美好的吗?科学以追求真理为目的,而人、人生、人类本身即是目的。时间至少在科学未能阐明其本质之前,仍然主要是一个人所体验的世界,也是生命意义现实地得以产生之所。这一点,于推动科学认识或许毫无裨益,但是否就失去了价值呢?

科学与文化,两种传统的相互纠缠,影响深远。这种纠缠,是不能用“科学占用蒙昧”来一语概括的。科学照亮了现代世界,科学所至扫除了许多旧的认识和传统习惯,这一点无可怀疑。但乡愁、诗意、激昂而前或千愁百结仍具意义,这些也不能用“蒙昧”来定论。回到以人为目的和中心上来,则实践包括面向自然、社会和生活本身的实践,既是意义之所在,也是哲学、科学、文化等认识系统得以统一的所在。在时间的认识和理解上,一种面向实践的展开也是必要的。

刘洪波 湖北仙桃人。本报评论员,高级记者。

长江网讯

·无限杂思·

科学家认为,哲学家不懂得时间是什么,哲学家关于时间的种种思考,都是一些主观的想象

时间总是与空间被并列而论,但相比于空间概念上所取得的成果,人类在时间上所得可以说是贫乏的,而且时间之思往往是借助空间而进行的,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现代认识中的时间是一种空间化的时间。

例如,人们总是将时间与运动联系在一起,运动就是一种空间变化,对很多人来说,如果不借助运动,就无法想象时间,赤裸裸的空间是可以想象的,赤裸裸的时间则不可想象。牛顿对时间的空间化理解贡献巨大,时间只是描述物体在空间运动的一个参数,而且失去了方向性。爱因斯坦铸造的现代时空观念,说出了“同时”并不见得真正同时的事实,并且将空间、时间本身也物体化了,空间不再平整、时间不再平滑,就像物体一样有曲率,但总体上说,相对论是关于空间的理论。

历史地看,在科学上具有开创意义的《几何原本》,就是关于空间的公理系统,而不涉及时间。康德将时间视为观念的先天形式,而非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从而产生了“认识论上的哥白尼革命”,这与其说是揭示了时间的本质,不如说是放弃探究时间本原的一种苟且,带有目的论的神秘色彩,就像人们之所以有时间观念,就像人先天地被谁赋予了时间这样一种得以展开思考的概念一样。皮亚杰发生认识论表明,儿童的时间认识并非先天具有,而是在后天的动作和操控中逐渐形成并内化,儿童睁开眼睛就开始了对空间的感知,而时间概念的形成要晚得多,至其成形要到十岁以后。

关于时间的思考,不像空间那样有相对确定的范式。人们对时间之思展开的困难有诸多分析。有人说,时间难于述说,是因为它是世界上最简单的或最基本的概念,越是简单的东西,越是贯通一切而不被别的东西所贯通,最基本的概念往往是推理的源头、分析的基础,它架构一切而无法被别的东西所架构,所有别的概念都已经内含这个最基本的概念,从而使思考无从下手。

不过,同样是最基本的概念,空间得到了更好的研究和更明确的定义。直观地,我们知道,时间比空间要抽象得多,时间只是间接地显示它的结果,空间则是直接赋形于我们的;时间缺乏显在的结构,而空间是结构明晰的;时间总在流动中,空间是相对静止的;时间总是要内在意识的参与才能体验,空间是外在地呈现;时间在逻辑之外,而空间是遵守逻辑规则的,《几何原本》就是逻辑演绎系统。总体来看,我们能够“抓”得到空间,但很难“抓”到时间;我们对“抓”得到的东西,能够较好地研究,形成一套关于它的普遍性认识;而对“抓”不住的东西,则无法真正作为对象去着手研究。

对时间的思考,有科学取向的,有哲学取向的。这在很多问题上都是一样,但时间思考的异样之处在于科学思考与哲学思考的相互差评。科学家认为,哲学家不懂得时间是什么,因而要么说出“我们总是只在测量运动而没有测量到时间”这种外行话,要么说些“我们对死的领悟,向死而生,才有时间”这类不知所云的奇谈怪论,哲学家的关于时间的种种思考,都是一些主观的想象,没有科学意义的空话,其价值可以忽略,连错误都算不上。

哲学家则认为,科学家的时间研究,研究的不是时间而只是时间的表现,或人为的时间标度,时间不再成为时间而成为空间的附庸,在科学家那里时间失去了经验基础,失去了人的气息,不再是内心得以体验的生命过程,许多物理学家把时间看成一种没有时态的无穷截面,有的人认为时间并无流动而是空间综合效应,时间被数学化为过去、现在、未来混同,可以停滞甚至翻转的怪物。

科学家与哲学家对对方时间思考的相互差评,显示了科学在时间研究上的薄弱,因为在近代以来,自科学获得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征服世界”的进展后,就成为一种压倒性的思维路径,科学影响观念,而非观念决定科学,在科学获得成功的地方,哲学就成为科学的解释者;而在科学未能取得进展的地方,才产生科学与哲学的莫衷一是。这表明,现代哲学正在走向“科学+”的一个领地,也表明,现代科学本身正在成为世界观和认识论,乃至冷冰冰的决断者。

但生活世界、信仰世界、文化世界难道会被科学完全收编,或者这样的收编是必要的、美好的吗?科学以追求真理为目的,而人、人生、人类本身即是目的。时间至少在科学未能阐明其本质之前,仍然主要是一个人所体验的世界,也是生命意义现实地得以产生之所。这一点,于推动科学认识或许毫无裨益,但是否就失去了价值呢?

科学与文化,两种传统的相互纠缠,影响深远。这种纠缠,是不能用“科学占用蒙昧”来一语概括的。科学照亮了现代世界,科学所至扫除了许多旧的认识和传统习惯,这一点无可怀疑。但乡愁、诗意、激昂而前或千愁百结仍具意义,这些也不能用“蒙昧”来定论。回到以人为目的和中心上来,则实践包括面向自然、社会和生活本身的实践,既是意义之所在,也是哲学、科学、文化等认识系统得以统一的所在。在时间的认识和理解上,一种面向实践的展开也是必要的。

责任编辑:NBW

特别报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