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蹲点日记⑤ | 这是最后的斗争!郑州最大老旧小区的抗疫“决战”

时间:2022-11-23 17:31:58 来源: 大象新闻


大象新闻记者 申子仲


(资料图)

11月22日,节气步入小雪。刚刚经过一场阴冷冬雨的浸润,清晨的郑州,大街小巷较以往显得愈发通透。作为省会面积最大的老旧小区——汝河小区的北门口,渐渐热闹起来。肃穆的帐篷、严格的“大白”、紧闭的栅栏、呱噪的小喇叭起伏着安全提醒……显然,眼下的汝河小区仍在与新冠病毒做着殊死搏斗。

这是最后的斗争!

紧张的“前敌司令部”,此起彼伏的电话铃声

汝河小区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楼体为五、六、七层高的老式“火柴盒”建筑,多达104幢、299个单元。住有3600户6000多人。占地300亩,东至桐柏路、西达伏牛路、南临淮河路、北抵汝河路。是郑州市最大的老旧小区。

因“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汝河小区同时也是一个社区。社区的抗疫指挥部,就设在离北门不远的党群服务中心内。

11月22日上午10点多,大象新闻记者走进党群服务中心的第一印象,就是这里的场景,像极了战争影视剧里的“前敌司令部”——

门口和大厅里堆积着各类防疫物资包装纸箱,中央的办公桌上,堆满杂七杂八的各类用品和文件。10多间办公室里,场景与大厅相仿。办公人员来回穿梭,相互照面招呼着各项具体工作。随处是此起彼伏的语言交流和电话铃声,使得本就不太宽敞的区域,显得格外拥挤,甚至凌乱,而即便是在如此嘈杂的环境下,竟然还有一位“大白”趴在办公桌上呼呼大睡。

记者问“司令员”刘继红,趴着睡觉的是谁?

“裹得这么严实,我也说不上是谁。只知道是咱小区的志愿者,估计是太累了。”刘继红吩咐同事们别叫醒他,便把记者让进了办公室。

“无论哪一支队伍,都少不了志愿者”

狭窄的办公室堆放着各类纸箱,沙发上铺着一床被褥,“刘司令”已在这里住了40多天,从没回过家。

刘继红一米八的高个子,略显女性化的名字,倒是和他消瘦的身材有点搭。

说来也是机缘巧合,48岁的刘继红原在汝河路街道办事处城管科工作,2019年底,受命来到汝河小区社区“掌门”。本来,上级指望着他来“啃”老旧小区改造这块硬骨头。不料上任没几天,便赶上了2020年的第一拨疫情。

3年来的一线抗疫磨砺,已经让临场经验丰富的“刘司令员”指挥若定。他一边接着电话指挥“作战”,一边介绍着一个多月来的战况:

10月9日,小区发现首个病例,社区防疫指挥部临时党支部随即成立;10月11日晚,汝河小区按照统一部署正式整体封控;从这一天开始,小区原有的5个大门,仅留下东侧和北侧两个大门可供出入,其中北门用于一线工作人员出入,东门用于物资保供和人员转运。

“我们社区有十多名工作人员,市农委机关下沉支援30人,办事处科室和派出所支援10多人,小区物业20多人,楼长及志愿者近百人,除了核酸医务人员,常态一线抗疫队伍保持在180人左右。”刘继红说,三年疫情反复,提升了基层的党建引领水准和突发应变能力,队伍集结迅速分工明细,为这次动态清零、精准防控打下了坚实基础。

有了机关下沉人员的支援和志愿者的加盟,近200人的大部队,紧随疫情形势分划成值岗巡视、物资保供、保洁消杀、核酸检测、追阳转运几个支队。其中机关下沉人员主要负责值岗巡视;物业主要承担保供、配送、卫生保洁及垃圾清理;外聘消毒公司主要包揽小区全域消杀;相对较为危险的核酸检测、追阳及重点人员转运等工作,社区责无旁贷。“无论哪一支队伍,都少不了志愿者。”

追阳志愿者的家人也阳了,“非要图点啥吗”

作为有年头的老旧小区,汝河小区居民人员构成复杂,其中老年人、外来租房户占比60%以上,老职工居多,社会关系繁杂,管理难度相当大,相应的疫情形势也颇为严峻。统计数据显示,截止11月22日累计确诊的阳性病例达到302个,先后散布在90多个单元门洞。

就是在如此危难的处境下,汝河小区依旧涌现出一大批敢做敢为的志愿者。

42岁的齐海涛是59号楼居民,平时主要做钢架结构的建筑生意。小区防疫战刚一打响,作为小区抗疫的老志愿者,他再次义无反顾报名“参军”。齐海涛家有一儿一女,大女儿上初中有网课,和妈妈一起呆在家里。小儿子才5岁,正是调皮捣蛋的时候。为了减轻妻子的负担,也不影响女儿学习,齐海涛就效仿反清复明的大侠洪熙官,带着儿子“行侠仗义”。由于此次疫情来势汹汹,安全起见,他干脆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会议室里安了一张行军床,和儿子一同起居。每天早上他把孩子安顿到社区图书室,便独自斗志昂扬杀向战场。

和许多志愿者一样,齐海涛也是身兼数职,除了核酸检测信息采集、落实重点人员管控、接送医务人员外,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最危险的“追阳”。担心儿子的安全,齐海涛也是小心翼翼,每天下了战场,都要谨慎清理消毒。

令齐海涛始料不及的是,由于家里同单元楼上出现了阳性病例,10月30日夜间,社区接到了新的“追阳”指令,当他拿到名单的那一刻,发现妻子和女儿名字赫然在列,短暂的惊愕后他毅然穿戴好防护服,带着医务人员敲开自己的家门,最终也不得不接受现实,妻子和女儿也被确认感染。

“那天是我送老婆和女儿上的转运车,难受极了,真是心如刀割。”回忆起那天的情景,齐海涛至今还眼圈泛红。

家人的感染,没有让这位侠骨柔肠的志愿者退缩,反而更坚定了心头的责任。时刻在一线冲锋的他,从此多了一份牵挂,每天微信视频打探家人的健康。11月15日和19日,齐海涛的妻子和女儿先后治愈归家,这位铁打的汉子也显露出了久违的欣慰。

直到记者蹲点采访时,齐海涛依旧带着5岁大的儿子奋战在战地最前沿。记者问这位生意人“这样做图的啥?”

齐海涛摸摸下巴,笑着反问:“非要图点啥吗?”

倒贴钱的蔬菜包和帐篷,“第一突击队”的战术

“有段时间运输车辆紧张,齐海涛就开着自己的私家车,每天接送做核酸检测的医务人员。”刘继红动容地说,不要报酬还开车倒贴油费,“咱的志愿者,真是无私奉献,太无私了。就是人们说的‘心里只有别人,唯独没有自己’。”

同样倒贴钱的,还有管理汝河小区的物业公司。

亿众物业公司是2018年5月入驻接管的,运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尽管如此,疫情期间,本就没有“余粮”的物业还是硬气了一把,从牙缝里抠出20000多元钱来,一次性定制了3000多份30000多斤蔬菜,在形势最严峻、居民生活物资最短缺的时刻,分发到全小区每家每户。

一直倒贴钱的,还有对口下沉支援的郑州市农业农村工作委员会的30名工作人员。因为响应“战疫”最早,这支队伍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字——“第一突击队”。

也是从疫情阻击战打响第一天开始,“第一突击队”的帐篷便陆陆续续扎进“营地”。随着精准防控措施的实施,30多个帐篷,对应扎在了小区的33个高风险楼洞单元口。这些帐篷,都是郑州市农委无条件自费支持的。

挂帅“第一突击队”的,是农委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主任吕红伟。

这位50岁的干部,像极了战争片里部队政委的角色,他向记者介绍说,“第一突击队”的战术就是“想办法、定方案、制措施、明纪律、严要求、亲历为”,针对各种问题,要求突击队员分包到楼、细化到事、责任到人,“自下沉以来,劝阻人员1400人次,维持核酸秩序25000人次,装运蔬菜30000多斤、配送500余次。”

三班倒值岗巡视,是“第一突击队"的最基本工作,记者从郭智广、袁小伟、王建涛、龚志军、申占斌等几位下沉队员的手机里发现一组数据。他们每天的步数,最多的22000步,最少的也在8000多步。

睡得最少吃的最晚,离家700米竟40多天没回家

中午的时候,刘继红客气着挽留吕红伟吃饭,吕红伟摆摆手,起身告辞。

目送吕红伟走远,刘继红有点不好意思地对记者说,按说这些下沉单位一线工作人员的伙食,也是应该由社区负责的,但农委为了减轻社区的负担,自个给解决了。

忙碌着给大家分盒饭的,是社区的副书记孙雪君。

自从上午记者踏进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大门,就没见她闲过。

30多岁的孙雪君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是社区工作人员公认的“睡得最少的人”之一。这次抗疫,她主要负责每天的核酸检测工作安排和各类台账信息统计。“核酸检测划片分组,是最麻烦的事。”孙雪君说,因为每次到小区的医务人员都是临时指派的,人数不定、人员不定,且因中途变化,常常临时更替,有时候半夜两三点才能敲定。她几乎天天6点左右到社区,开始根据几个小时前确定的医务力量和检测方式分配信息员和划片点位。每天都是从天黑忙到天黑。

孙雪君的两个孩子,一个上小学,一个上幼儿园。她家住在淮河路,也就是汝河小区的南侧,与她上班的所在,直线距离700多米,步行10多分钟,骑车两三分钟。

就是这么短的距离,疫情防控以来,这位女士硬是没回过家。

记者也在社区“蹭”了一顿盒饭。

大伙埋头干饭的时候,刘继红始终没动筷子,记者偷偷问社区工作人员杨青,“司令”为啥不急着吃饭?

杨青说他就这样,每次都是等别人吃完了,他才吃。

记者玩笑说,怨不得那么瘦。

“最危险的活儿,肯定我先上”

因为刚下过雨,小区里不少帐篷内有积水,加上天气阴冷,担心电源安全,汝河路办事处下派来的宣传委员李丙乾和“第一突击队”的吕红伟一同去各处帐篷巡视情况,顺便带上记者。

路上谈起刘继红,李丙乾对记者说,“别看他瘦,可有劲儿。”

吕红伟和李丙乾讲了个故事:汝河小区一幢居民楼3单元4楼住在一家三口,其中老太太85岁,老爷子82岁,全都瘫痪在床10多年,疫情期间,只有60多岁的儿子在家照顾。10月18日,一家人被确诊阳性。精准防控以来,老龄确诊病例的救治,都是社区通过危疾重症病人途径,联系疾控120及时送往指定医院救治。

当天联系好120,刘继红便提前下手,自个穿好防护服上了楼。先是给两位老人穿防护服,因为老人的身体瘫软,四肢不会活动,而刘继红自己也穿着“大白”,手脚颇为不便。他咬着牙使出九牛二虎之力,和老人的儿子前前后后忙活了近一个钟头,才帮两位老人套好防护服。

120急救车赶到后,担心楼道过窄楼梯偏陡,而老人不能配合,加上他们的儿子也已经是60多岁的老人。出于安全考虑,也担心耽误过多时间,刘继红索性豁出去了,两回两趟,将老人背下楼送上车。

送走老人回到社区消完毒,脱下防护服的刘继红,仍是满头满身汗水未销,腿肚子只转筋。有同事打趣问他出了几两汗,刘继红玩笑说“至少两斤”。

经住院治疗,被刘继红背下楼的老人,于11月11日出院返家。这次,刘继红没敢逞强,他提前找来了轮椅,和志愿者一起,将老人抬回了家。

“最危险的活儿,肯定得社区上。社区里谁先上?我是头儿,肯定是我先上。”刘继红后来对记者说,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逻辑,“谁让你是头儿呢”。

“病毒无情,中原有爱”

由于精准防控措施得力,汝河小区高风险单元由最高峰期间的33个,迅速锐减,只剩下5个。而整个汝河小区也降级为低风险区域。

就在记者采访的当天中午,疾控部门又传来利好信息:73号楼、18号楼2单元、82号楼4单元符合解封条件,将于23日降低风险等级。

刚吃完午饭的刘继红马上将这个好消息电话通知给吕红伟,吕红伟也是大喜过望,说下午就组织召开党支部会议,研究这三个单元的解封细节。

雨过天未晴,午后的汝河小区安静了许多。在18号楼2单元楼洞口前,大白还坚守在哇凉哇凉的帐篷里,短短的警戒线后边,楼洞口遮雨沿上方,悬着醒目的“高风险单元”牌子。下面则是张贴得规规矩矩的“防控公示栏”,包括消毒处置、下沉人员执勤表、每两个小时一次的巡查记录等表格,以及《致辖区居民的一封信》《致辖区隔离转运群众的一封信》《致居家隔离朋友们的一封信》《居家隔离观察事项告知书》等等,每一组数据,每一句话语,无不渗透着防疫工作人员的辛勤汗水和良苦用心。

“病毒无情,中原有爱”“静是力量,宅是贡献”“没有迈不过的坎,没有越不过的山”“疏解好压力,调整好心态,蓄养好身体”“以静制动,尽早清零”“咬紧牙关,同时间赛跑,同病毒较量,一鼓作气夺取最后胜利”……提气的金句,字里行间比比皆是。

真想安安生生看场球赛

下午的党支部会议小范围召开,因为有了前期的解封经验,73号楼、18号楼2单元、82号楼4单元三个待降低风险单元的具体解封事项及下沉值守人员分班调整很快敲定。

组织会议的是吕红伟,按照上级党组织的规定,原先的社区疫情防控临时党支部新近改组,书记刘继红“让贤”,由副县级下沉干部吕红伟任临时党支部书记,李丙乾任副书记,刘继红和其他4名党员干部任委员。

吕红伟有着27年党龄,李丙乾党龄19年,刘继红虽说党龄最短,却是当年武汉疫情爆发期间,因一线防疫工作突出火线入党的。

党旗飘起来、党徽亮起来、党员动起来,党建引领汝河小区社区一个多月的连续奋战,阻击战已经转为歼灭战,捷报频传,胜利在望。

当晚23时许,记者致电刘继红,电话被挂。还以为他已经休息,便不再打扰。不料23时30分许,刘继红回了语音短信,说刚才在开视频会议,商量次日核酸检测的事项,所以没来得及接电话,“敬请谅解”,还说自己的手机24小时开机候命,随时都能打通。

23日0时许,世界杯墨西哥对波兰的比赛已经开始电视直播,记者再次致电刘继红,他正在小区里巡视,忙活着三个待降低风险等级单元解封的事。

记者问他一天能保证多长时间的睡眠,刘继红说大概也就四个多小时,就这也没睡过囫囵觉。

记者又问他,等疫情过去了,最想干的事是什么。

那边的刘继红似乎是听到了电视机里传来的动静,打着哈欠说:“我最想跟你一样,安安生生看一场球,我可是铁杆球迷啊。”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Copyright© 2014-2020 中原网视台(www.hnmd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