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议:当下买腾讯的人是被过去的辉煌给骗了?

时间:2023-03-13 13:20:43 来源: 雪球


本文语音版

每到腾讯有所调整的时候,总会出现一种质疑,现在投资腾讯的人,是不是被腾讯过去的辉煌给骗了,因此盲目的认为腾讯还能和过去一样赚很多钱。


(相关资料图)

实际上腾讯未来还能不能赚钱,赚更多钱,不是靠盲目的乐观,也不是因为每次下跌时的悲观,而是企业商业模式的供需决定的。

供应端,企业护城河是否还在?未来能否不仅不被竞争者抢占份额,甚至还能蚕食一些竞争对手的市场?

需求端,需求是否足够,能否给企业提供足够的增长空间?

腾讯从底部一路上涨了一倍多,有个 20~30% 的调整我觉得很正常。

持有腾讯的时候,可能会觉得是腾讯带来的焦虑,但实际上焦虑的根源往往来自于两个方面。

第一,并没有详细的思考过买入和获利的逻辑,亦或者虽然表面上找了一些逻辑,但实际上买入那一刻更多是因为觉得很多人都买了、最近趋势不错等原因。

第二、期待和现实的不匹配,一旦他一段时间表现好,预期就变成了他应该一直涨,而实际的情况是大的上涨波段,很少有不经过调整就完成的。

那么今天就来梳理一下我对腾讯几个核心业务的看法,以及我投资腾讯的逻辑,给大家做个参考。

1

游戏业务

大多行业发展到最后,可能就剩下两三家巨头。

但在游戏这个领域不可能。

因为这是一个拼创意的行业,所以他是没办法只靠品牌优势、渠道优势和规模优势,消灭所有竞争对手的。

作为一个游戏玩家,一些大作我会觉得很好玩,一些一两个人开发有创意的独立游戏,我也能玩的乐此不疲。

而在玩家方面,每个人的时间总是有限的。我玩了这些小众游戏,就会没时间玩其他游戏。

因此对于腾讯的游戏业务,大多数人担心的一点是,如果王者、和平精英这些王牌游戏不火了呢?

第一个问题来了,如何确保腾讯的游戏业务未来能稳定赚钱,赚更多的钱?

游戏领域哪种公司稳赚不赔,我认为是 steam 这样的游戏平台,我有流量,你有创意,无论谁表现更好平台都能分一杯羹。

steam 创立于 2003 年,到 2021 年登上该平台的游戏数量就有超万款,2022 年上半年 Steam 游戏营收达 31 亿美元。

steam 平台上相对来说单机联机游戏较多,腾讯也曾想在 wegame 上发力,完美也代理了 steam 的国内版本,但是由于审核机制,显然没啥竞争优势。

但是腾讯在国内网游市场基本做到了这一点。对于国内网游领域,腾讯不仅是一个游戏公司,也是一个优秀的平台。

腾讯有巨大的自身流量,这是其他国内游戏公司不能比的。

随着去年底恢复了海外版号。以往那个,优秀网游进入国内,找腾讯基本是最优选的模式又回来了。

所以随着版号放宽,我认为是加强了腾讯的竞争力的。

去年底至今,腾讯有几款海外大作纷纷过审,《无畏契约》,《宝可梦大集结》《失落的方舟》等,

至少这三款游戏,都是经过海外市场印证个顶个的强,有人觉得宝可梦有 IP,有人觉得无畏契约有拳头做电竞的基因,对失落的方舟相对大家关注度低一点,但我认为《失落的方舟》极大概率也会表现很不错。

国内很多很多年没有优秀的 mmorpg 端游了,加上魔兽停服后大批无家可归的艾泽拉斯勇士,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失落的方舟》成功的概率。

如果说过去几年,海外版号停发,韩游禁止入内,让腾讯游戏业务增加了一些不确定性。

那么当下腾讯的游戏业务又回到了两条腿走路的状态,除了自身游戏开发外,只要有好游戏,只要他来国内,不说都找腾讯代理吧,至少腾讯是可以拿到一些不错的。

腾讯游戏又恢复到了那个,只要地球上还有人对游戏有创意,进入国内我就能分一杯羹的状态。

所以我对腾讯游戏的赚钱能力是比较放心的。

那么另一个问题,游戏领域还有增长空间吗?

腾讯海外扩张这些咱把它当做意外之喜,毕竟在海外腾讯少了流量加持,优势减弱了不少。

但有两个方面,我认为是大概率确定的现实,一个是消费群体增加,一个是消费能力增加。

首先是消费群体增加

游戏是一代人娱乐方式的改变,在我父母那个时代,30 多岁玩游戏的人很少,他们不是不娱乐,而是他们的娱乐方式是打牌、打麻将、喝酒、打台球之类的。等游戏开始普及,他们已经过了接受新鲜事物的年纪。

而我们 80 后这一代,从小就接触游戏,所以我们长大后娱乐休闲里多了一项玩游戏,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黑白现在 30 多岁,身边同龄玩游戏的人是很多的。

当游戏成为我们这批 80 后的娱乐方式之一,随着我们岁数不断增加也会不断填补市场空白,我们 30 岁的时候填补了游戏市场 30 岁人群的空白,40 岁的时候也会填补 40 岁游戏市场的空白。游戏玩家的群体起码未来 10 年还是会增长的。

其次是消费能力的增长

长期看我们收入不断增加的空间还是挺大的,随着我们收入的增长对于游戏的消费能力肯定也会提升。

在黑白小时候很多海外游戏都没中文,有也顶多是繁体中文。

为啥国内这么大的市场不出中文,因为咱们都只玩盗版。

而随着消费收入的提升,买正版的人越来越多了,中文版是游戏的标配,甚至一些大作也开始了中文配音。

假设我们永远只拿 10% 的工资玩游戏,只要经济还发展,收入还提升,同样比例的支出,实际金额就会越来越多。

所以在游戏这一点上,我认为当下确定性至少是比两年前更强了,长期看至少还能带来稳定增长。

2

互联网广告业务

近两年腾讯影响最大的是广告业务,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用三个问题搞明白。

一、长期看广告需求会减少吗?

换句话说,你认为经济还能恢复吗?

我认为是没什么问题的,随着经济恢复广告需求再次回暖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即使广告恢复这钱腾讯就一定能赚到吗?那么我们来看剩下的两个问题。

二、有新的载体出现替代互联网广告吗?

至少在我个人的认知中 , 没发现有什么新的传媒载体来替代互联网广告的需求。

三、腾讯的流量地位有变化吗?

我认为当下的腾讯和两年前的流量能力并没有什么减弱,并且相比两年前还多了一个逐步商业化的视频号。

过去两年广告需求减弱这是公认的事实,并不是腾讯一家过去两年广告需求下降。腾讯本身的流量优势也没有改变。

因此我认为腾讯的广告业务随着经济恢复而恢复是没什么问题的。

3

泼盆冷水及云服务

虽然我投资腾讯的仓位比较重,但也清晰的认识到了一点,互联网企业服务个人的增长空间是越来越小的,高速成长期已经过去。

互联网行业之前的三个主要增长来源。

用户数量、用户的使用时长、用户的消费能力。

我认为这三点当下都到了一个很难大幅提升的阶段。

互联网用户方面:至少在国内来说,我们身边几乎已经找不到完全不使用互联网的人,剩下的一些基本是岁数过大很难再接触新鲜事物了。

用户使用时长方面:最早使用互联网需要电脑,不可能随时使用,逐步到手机过度后,使用更便捷,实现的功能也更多,现在甚至到了要透支休息来使用互联网的阶段。从 11 点睡变成凌晨一两点睡,这期间多玩会游戏,多刷会手机,或者追追剧。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每天使用手机或电脑的时间,基本上没有太多能提高的空间。

消费方面:网购、外卖,以及互联网娱乐(玩游戏,看直播)等等,已经占了大多数人收入中较高的比例,没有新的互联网消费场景出现前,很难有大幅增长的空间。

以往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这三个变量数据都在飙升,只要做的别太差,总是受益的。

而当下的逻辑是,我要有尽量精品的软件或内容,从别的软件上吸引用户。

比如,本来你是喜欢刷微博的,可能短视频出来,你觉得看短视频更直观,去刷短视频了,自然就减少了微博的流量。

而当下的另一个难点是,能吸引大众的互联网应用越来越少。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手机上多久没有现象级的 app 了?

越来越多的需求被实现,也意味着越来越难找到有大众统一需求的地方。

所以虽然我持有不少腾讯,但我对互联网企业未来的增长预期没那么强。

那么互联网企业未来还能增长吗?

我认为互联网企业未来的增长是从服务个人到服务企业的转变。而云服务是其中的关键。

云服务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是一个商业逻辑得到印证,需求足够大,且互联网大厂先天就具备优势的新增长方向。

这方面阿里当下做的最好,腾讯也具备一定得优势。

去年腾讯宣布自家所有业务都上腾讯自己的云服务,这也是一种变相的实力展示和宣传。

无论腾讯还是阿里,都有着巨大的用户群体,能够支撑 10 多亿用户级别的云服务,本身技术上就有足够的竞争优势。

根据艾瑞咨询数据,2021 年,中国整体云服务市场规模达到 3280.2 亿元,增速为 45.4% 。

而当下除了政务、金融,互联网等热门行业外,很多传统行业也在逐步上云但比例还很低。

从上云率来看:

第一个特征是,民企比国企比例高,民企更注重效率,国企更注重稳定。

第二个特征是,一线城市远远高于三四线城市。

云计算的主要使用领域,除了我们比较熟悉的互联网,以及市政、金融、消费、媒体外。

其它的大多数行业也都会有需求。

比如工业方面的:供应链与管理这是最基础的。

除此之外如在工程与设计中,实现短时间调动大规模计算集群,建立数字化模型,快速验证设计正确性及有效性。

除此之外,质量检测,资源调配,数字化产能分配等等都会成为巨大的市场。

说一个其中的案例,富驰高科采用腾讯的腾慧飞瞳 AI 质检仪,质检速度较人工质检提升 10 倍,并且可实现 24 小时持续稳定工作,降低人工成本,提高检测效率,设备满载前提下预计每年节约成本数千万 。

还有新能源方面,利用相关云服务平台可以大幅度提升风电、油田的效率 。南方电网、国家电投、港华能源等都和腾讯有合作。

又比如高端产品溯源,建立覆盖初步采集、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终端销售、检验检测、政府监管、企业管理、公众查询等各环节的食品安全追溯管理体系,可实现食品质量安全的全覆盖、全链条、 可追溯。

除此之外交通、医药、能源、物流等行业都有巨大的使用空间,就不一一列举案例了。

云服务哪怕只是国内,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技术成熟,盈利模式稳定。我个人认为对于企业的服务,会是互联网新一轮增长的来源。

4

最后看法

如《新年第一篇,聊聊持仓的第一目标》一文所说,虽然我重仓腾讯,但我也没有什么不切实际的期待,我的目标很简单,第一目标腾讯重回利润巅峰,第二目标,能保持一个稳步增长即可。

腾讯 2021 年的净利润是 2248 亿,但这里面有视同处置京东集团股份带来的收益人民币 782 亿元。

之前分京东、今年分美团,虽然腾讯还有不少企业可以分,但这个我把他当成意外之喜。

我们先来考虑一下最容易达到的部分。

第一目标把它放在恢复到 2020 年 1600 亿的净利润,我认为是没什么问题的。

原因如上,我认为,腾讯的核心业务,游戏、广告、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业务(包括云服务)相比两年前并没有减弱,所以随着经济恢复收入恢复至两年前,我认为这个目标是是不难实现的。

1600 亿净利润按当前的汇率是 1800 亿港币。

一个解除了政策危机、业绩危机、中概退市危机的腾讯恢复常态 25PE 左右的估值,我认为也是比较容易达到。

25PE 估值,对应 1800 港币利润,市值是 4.5 万亿港币,对应当前股本,是 470 港币。

再悲观点,20PE 估值,对应 1800 港币利润,市值是 3.6 万亿,他也值个 380 港币左右。

这部分收益我认为是足够确定的,而未来的第二阶段业绩增长的收益,主要来自云服务的巨大市场,以及游戏和广告业务的稳步增长,腾讯未来保持一个 10% 以上的利润增长,我觉得难度不大。

我认为我的假设是相对保守的,获利逻辑也是足够通顺的,这就是我持有腾讯的原因。

既没有乐观到,觉得腾讯未来能有多么惊人的收益,也没有悲观到看到下跌,就觉得别人是被腾讯过去的辉煌给骗了。

逻辑通顺,有利可图,概率足够,因此买入。

当然有人认为经济很难更好,亦或者互联网或者腾讯的流量地位变了,那看空腾讯也很正常。

投资这事都是基于当下判断未来,为自己的认知买单,对可能的误判最好准备,就是这样。

@今日话题 $ 腾讯控股 ( 00700 ) $ $ 中概互联网 ETF ( SH513050 ) $

/xz

关键词: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Copyright© 2014-2020 中原网视台(www.hnmd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