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锐评|“天坑专业”需要出坑的梯子,更需要被“正名”

时间:2022-03-24 19:31:16 来源: 大象新闻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在直播间宣讲西湖大学首次本科创新班招生的相关事宜。结果网友们发现西湖大学招生的五个专业,有三个都属于“生化环材”类的“天坑专业”。一时间网络上议论纷纷。

施一公认为,没有天坑专业,专业选择应从兴趣与理想出发;不少学生认为,十几年的寒窗苦读,父母的含辛茹苦,“好就业、高收入”是对家庭的最直接的回馈。高昂的生活成本之下,讨论浪漫主义,多少都有点荒诞。

根据西湖大学“为实现重大科学理论突破及核心技术攻关”培养人才的定位来看,这本就是一所充满理想主义的大学。与一个理想主义的大学校长讨论功利主义判断下的“天坑专业”,当然只会是一场“鸡同鸭讲”。

西湖大学,有着“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的办学特点,它真正面向的,本就不是普通的高考学子。愿意报考西湖大学的学子,多半也有了在“天坑专业”上下苦功夫的思想准备。所以,我们与其去讨论西湖大学为什么招收“天坑专业”,还不如讨论,我们为什么对“天坑专业”如此敏感。

什么样的东西会被称为“天坑”?应该是,一旦跳进去就很难脱身的地方。

例如,某人喜欢研究“硅胶娃娃”,选择了材料学,结果学材料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自己并不是那块材料。那他是继续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浑浑噩噩好,还是及时调整专业方向,挥洒热情好呢?

畏惧“天坑”,是因为“坑太多”。个别大学专业设置脱离了办学初心。比如:为了“出成绩、出成果”而选择盲目设置更易出论文的化学类专业。为了打造“综合性”开设了很多与实际需求脱节的冷门专业、“鸡肋专业”……

畏惧“天坑”,是因为“坑太深”。在个别高校,如果想转专业,需要在成绩甚至社交等诸多方面付出努力。特别是一些热门专业的转专业名额,往往会出现一千人竞争十个名额的场景,且很多“只有一次转专业的机会”,“入坑”的试错成本太大,“出坑”的困难性也太高。

其实放眼全球的不少名校,都在遵循“宽口径、厚基础”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如美国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名校,大都设置文理学院负责本科生的通识教育和人才培养,鼓励学生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专业,允许学生多次进行专业分流,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个性化专业。这即有利于培养创新性、综合性人才,也有助于兼顾学生的个人兴趣与职业规划。

目前,我国不少高校也开始尝试“通识教育”,推行“大类招生”。从学生角度,“大类招生”可以看做是帮助“避坑”的一项重要措施。但是由于目前高校的“大类招生”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个别学校甚至夹带私货,让“冷热门专业”故意捆绑。并且我们的高中教育中也缺乏职业规划教育,很多学生在选择专业的过程中,往往不会选、不敢选、或者完全是由长辈决定。这也导致“大类招生”已经推行,但是不少“天坑”依然难以逾越。

改变这种现象,需要为“大类招生”寻找体系支持。观念的改变、制度的革新、人才的培养、时间的积累……这需要一个过程。另一方面,学生本身也要重新认知“天坑专业”。“冷热专业”有其阶段性特征,市场千变万化,很多入学时的“热门”,可能就业时就“冷门”了。所以不必太过纠结于“冷热”。无论什么“专业”,都不过是一个人选择的一方天地罢了。无所谓是不是“天坑”,只不过有的人沉湎于途中风景,有的人更愿意“仰望星空”。

生化环材大多涉及基础科学,小到一则通讯、大到载人航天,很多重大的科技突破,都与这些基础学科的支撑直接相关。正是这些“天坑专业”让科技取得长足进步,让人类不断向前发展。我们的社会也正在给予这些基础学科、“天坑专业”里的人才,更多的尊重与更有竞争力的薪酬。

人才缺口不仅在数量,更在层次。当你有足够的专业力,财富自然就会展现它的附着力。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Copyright© 2014-2020 中原网视台(www.hnmd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