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最新:北京诞生一个氢能独角兽:国氢科技,估值 130 亿

时间:2022-12-17 20:05:25 来源: 投资界


寒冬里,北京跑出一个超级独角兽。


(资料图片)

投资界获悉,近日,国氢科技宣布完成了45 亿元 B 轮融资,投后估值高达130 亿元,成为国家电投集团培育的第一家独角兽企业,也是氢能行业目前估值最高的独角兽企业。

这也是国内氢能迄今为止单轮规模最大的股权融资。此次国氢科技一举新引入了 11 家投资方:国开制造、绿色发展基金、混改基金、川投集团、嘉兴国禾投资、武汉经开投、北京大兴投资、尚融绿能、共青城氢能、中国信达、西安唐兴科创。完成融资后,国氢科技将实质性启动 IPO 工作。

国氢科技融资盛况,堪称今年氢能火爆的一缕缩影。前有美元 VC 投资人从互联网跨界新能源找起了氢能项目;后有证券公司投资总监直接转行跳槽到氢能创业公司。从投资人到各地地方政府,大家都激情澎湃地聊起了氢能。

中国氢能最大独角兽

估值 130 亿,实质性启动 IPO

背靠国家电投,国氢科技可以说是 " 含着金钥匙出生 "。

时间回到 2017 年 5 月,国家电投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国氢科技)成立,专注氢能研发。2018 年,国家电投成立了氢能工程领导小组,由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钱智民亲自挂帅担任组长。

具体来看,国氢科技聚焦氢燃料电池和先进制氢装备核心技术自主化,大力开展氢能领域关键材料与 " 卡脖子 " 技术攻关。公司逐步构建全自主化技术链,掌握了从催化剂、质子交换膜、碳纸、膜电极、双极板等部件级材料,到整堆组装、系统集成等产品级关键核心技术及工程化生产工艺,技术水平达国内一流水平。

整体而言,国氢科技的氢能开拓主要围绕两个战略支点展开:一是氢燃料电池,一是制氢装备。其中,自主研发的 " 氢腾 " 燃料电池及动力系统实现自动化批量生产,已成功在客运、机车、应急电源车、无人机等场景应用推广(北京冬奥会期间,搭载 " 氢腾 " 品牌燃料电池系统的 150 辆氢能大巴,圆满完成交通保障任务)。

今年 10 月,国氢科技总部入驻北京市大兴区,国氢科技计划投资 9.8 亿元,在该区建设北京氢能中试与生产基地。根据公司规划,2024 年将建成燃料电池催化剂吨级年产能产线、碳纸制备生产线、膜电极生产线等 7 条生产线,产值达 20 亿元,预计 2025 年可实现年营收超 50 亿元。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氢科技并没有进入到主流 VC/PE 视野。直至 2020 年,国氢科技宣布完成 A 轮融资引战签约——国家电投、未来科学城、国家电投 中央研究院、嘉兴氢合、农银投资、国开装备基金、东风资管等股东方共同签署《国家电投集团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之增资协议》。此次增资引战是 2020 年氢能行业规模最大的非上市股权融资项目。

时隔数月,国氢科技于 2020 年底完成 A+ 轮融资引战签约,战略投资方包括未来科学城、国开装备、东风资产、三峡资本、尚融资本、阿拉丁控股、中兵慧明、启赋安泰、中信建投、弘毅投资、中天碧水、洪泰基金橙叶基金、氢谷投资等,阵容盛大。

如今最新一轮融资出炉—— 2022 年 12 月 8 日,国氢科技完成 B 轮融资签约,本次融资引入了国有大型投资基金和金融机构、氢能产业链合作伙伴和具有战略协同能力的民营资本投资者,融资金额 45 亿元,是国内氢能行业迄今为止单轮融资规模最大的股权融资。

完成 B 轮融资后,国氢科技股东阵容令人惊叹——

包括原股东方(24 家):国家电投集团、国家电投科学技术研究院、嘉兴氢合、欣达申联、中兵国新、氢谷投资、农银投资、天津万凯、普拓氢能、三峡资本、未来科学城、中 美绿色基金、北京绿色科创、尚融氢能、东风资管、阿拉丁控股、建银国际、常州瑞宸、中证投资、洪泰基金、橙叶基金、中信建投、弘毅投资、招环新能源。

以及新引入的投资方(11 家):国开制造、绿色发展基金、混改基金、川投集团、嘉兴国禾投资、武汉经开投、北京大兴投资、尚融绿能、共青城氢能、中国信达、西安唐兴科创。

当天现场,国氢科技党委书记、董事长李连荣透露,本轮融资完成后,国氢科技将实质性启动 IPO 工作,加快向氢能行业超级独角兽企业的目标迈进。

VC/PE 来了

36 岁投资总监宣布跳槽氢能

今年,VC/PE 似乎无人不投新能源,氢能便是细分赛道之一。2022 年初,高盛全球投资研究部发布的研究报告认为,政策、市场规模和经济性正发力,共同驱动绿氢市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未来具有 10 倍甚至 100 倍以上增长空间。根据预计,全球仅绿氢发电的潜在市场将在 2030 年翻一番,达 2500 亿美元,到 2050 年达到 1 万亿美元。

众所周知,作为目前已知最清洁的能源,氢能是一种清洁低碳、热值高、来源多样、储运灵活的绿色能源,一度被誉为 21 世纪的终极能源,将在我国实现 " 双碳 " 目标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在政策和潜在市场需求的驱动下,氢能在资本市场持续受到热捧。据氢云链统计,截至今年 9 月,2022 年国内氢能融资事件超过 24 起,融资金额逾 34 亿元,融资主要集中在燃料电池领域。

今年 2 月底,爱德曼氢能完成 B 轮超 4 亿元融资,至此在短短一年半的时间累计完成 5 轮融资,背后的投资方包括元禾重元、华控基金领投、诚鼎基金、麟盛科技、兴产基金、台州资管等知名股权投资机构、上市公司投资平台和政府产业基金。这家公司,是国内极少数同时具备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膜电极量产能力的氢能源燃料电池系统供应商,也是国内唯一一家同时具备燃料电池系统和整体装备生产线制造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

6 月,新研氢能宣布完成 A 轮融资,融资金额超亿元,由亦庄国投领投,吉富创投、美锦能源董事长姚锦龙等多家机构、个人跟投。成立于 2017 年的新研氢能,是一家氢燃料电池开发商,聚焦新能源材料、氢能、燃料电池和储能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公司总部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

另一家——明天氢能也宣布于今年 6 月完成 B 轮融资,融资金额超亿元,投资方为合肥创投、中信建投、国合基金。这是一家燃料电池研发制造的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成员分别来自于江淮、北汽、奇瑞、上汽、吉利等企业的中高层,核心技术骨干来自中国科学院、同济大学等科研院所。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中国氢能涌现一股上市潮。治臻股份、国富氢能、捷氢科技纷纷 " 闯关 " 科创板;而亿华通与国鸿氢能则赴港敲响 IPO 大门。

一位人民币基金合伙人曾分享,在碳中和背景下,未来中国的氢能源产业注定将是一个万亿级的市场,每个细分产业链上都有机会诞生一批伟大的公司。他进一步解释,氢能产业天花板足够高,从制氢、储运到应用,产业链各环节都有需要技术突破的地方,每个细分领域都有可能变成大赛道的可能。

而一个体现行业火爆缩影的微观信号是,东吴基金的投资总监刘浩宇激情跳槽,官宣转战万亿赛道的氢能行业。

10 月 17 日下午,刘浩宇在个人微信朋友圈发布动态,宣布入职东华能源负责氢能事业部,担任氢能事业部总经理一职。" 今年 36 岁,我不想此生碌碌无为,仅有一串串股票代码留下一生印记。" 轰动一时。

争抢中国氢能之都

出现在氢能这个赛道上,除了投资人和创业者,还有热情高涨的各地政府。

此前圈内曾流传一个观点:" 中国氢能看佛山 ",但经历 2022 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苏州、武汉、郑州、张家口 .....每一座城市都似乎来势汹汹,争抢成为中国氢能源之都。

最新的是吉林,刚刚出台《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 年)》,目标是打造 " 中国北方氢谷 " ——到 2030 年,可再生能源制氢产能达 30-40 万吨 / 年,绿色合成氨、绿色甲醇、绿色炼化、氢冶金产能达 200 万吨 / 年,建成加氢站 70 座,氢燃料电池汽车运营规模达到 7000 辆;氢能产业产值达到 300 亿元规模。到 2035 年,氢能产业产值达千亿级规模。

更早之前是湖北省,12 月初出台了《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希望打造氢能全产业链生态,全力抢占氢能产业新赛道。针对湖北省氢能产业存在种种痛点,《若干措施》通过集成各级财政资金、省预算内投资资金、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资金、省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等,对氢能产业 " 制、储、运、加、用 " 全链条的重点环节给予支持,拿出真金白银支持。

与此同时,《北京市氢燃料电池汽车车用加氢站发展规划(2021 — 2025 年)》发布,规划提出,2025 年前力争实现氢燃料电池汽车累计推广量突破 1 万辆。其中北京大兴的正式文件指出,到 2025 年,该区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累计达到 200 亿元。氢能相关企业数量超过 200 家,培育 4-6 家上市企业,孵化 2-3 家生态引领型企业。

山西省也来了,于今年 10 月出台《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 ( 2022-2035 年 ) 》。目前山西省仍处于氢能产业初期培育阶段,存在龙头企业少、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产业核心技术还有待突破、产业关键装备制造基础薄弱、政策和制度保障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为此提出了一个目标:到 2025 年,形成较为完善的氢能产业发展制度政策环境,协同创新能力进入全国前列,基本构建较为完备的产业链体系。

还有广州,大举进军氢能—— 9 月发布《广州市氢能基础设施发展规划(2021-2030 年)》,其中 " 十四五 " 阶段(2021-2025 年)规划目标为累计建成加氢站 50 座以上。《规划》实施后,广州市将建成北、中、南三大供氢中心,以 60 公里最优供氢距离考虑,能够保证基本覆盖整个广州市。此外广州还提出,到 2025 年,力争全市燃料电池汽车(即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规模超百亿元。

而 6 月底,上海公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 年),提出到 2025 年建设各类加氢站 70 座左右,培育 5-10 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独角兽企业,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突破 1 万辆,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 1000 亿元。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 30 个省(市、自治区)均把氢能写入 " 十四五 " 发展规划中,北京、上海、内蒙古、天津、河南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发布氢能源相关专项规划,浩浩荡荡。

" 从目前各省份产业布局来看,2025 年之前多处于计划、布局和建设初期阶段,2030 年左右制氢端或将初见成效,全产业链成熟且规模化发展仍需要较长的时间。" 一位氢能源行业分析师如是分析道。

更大的海外市场需求正在转向中国。12 月 8 日,中国氢能开始挺进海外市场,分别与沙特阿拉伯、埃及签署跨国氢能合作大单,有行业人士分析称,拥有大量可再生能源资源的中东和非洲地区,将成为我国氢能行业新的蓝海市场。

能源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显然,大国竞争从传统能源延伸到了新能源战场。或许在肉眼可见的时间里,全球能源竞争进入氢能时代。

中国城市对于氢能的雄心不难理解——在新能源时代,宁德时代凭借着一块小小电池,坐拥高达万亿市值,藉藉无名的宁德市名声大噪。而在氢能时代,谁又会是下一个 " 宁德时代 "?

本文来源投资界,作者:高欢欢,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12/505545.shtml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 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Copyright© 2014-2020 中原网视台(www.hnmd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