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与煎熬——朝鲜战争中的美军炮兵

时间:2023-08-26 15:25:58 来源: 投笔肤谈


相比二战 , 朝鲜战争一个显著特点是战场上时刻充满了夜战乃至花样百出的非对称性战术 , 诸如人海战术、肉搏战、反向穿插等。在这种恶劣而艰苦的战场环境下 , 美国陆军传统的 " 陆战之王 " ——炮兵反而因较差的机动性经常成为最致命的短板。特别是 1950 年 10 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参战后的最初几个月里 , 美国炮兵可以说是承受自建军以来 " 不能承受之重 "。最近 , 美国陆军指挥与参谋学院研究生 D.M. 吉安格里克 ( D.M.Giangreco ) 上校详细解读了美国陆军炮兵在朝鲜战争中的 " 家丑 "。

上世纪 50 年代的朝鲜半岛 , 基本处在农业社会 , 路况极差 , 美国陆军炮兵往往需要专门履带式牵引车才能实现越野机动


(相关资料图)

轻敌与 " 人祸 "

虽然在整个战争期间 , 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重武器少之又少 , 但其指挥官却聪明地将轻步兵的机动优势在朝鲜半岛的山地环境中发挥到极致。面对中朝军队近乎游击化的战术 , 在欧洲战场熟悉了德军机械化推进及苏联大兵团作战的美国指挥官极不适应。特别是炮兵指挥官 , 经常猝不及防地要面对突然出现在炮兵阵地侧翼甚至后方的小股敌军 , 这不仅使得美军炮兵不得不一改光着膀子扛炮弹的习惯 , 时刻枪不离手 , 更让炮兵与步兵之间互相充满怨气——炮兵抱怨步兵对其掩护不利 , 步兵则认为炮兵没有对敌进行足够的火力压制 , 这也导致朝鲜战争中经常出现战场上遍布美军丢弃的火炮的惨景。然而讽刺的是 , 这种场景并非首次上演——早在 1944 年的塞班岛 , 面对守岛日军的殊死抵抗 , 美军登陆炮兵就饱受零星日军的游击战袭扰。显然在不到 10 年间 , 被二战胜利冲昏头脑的美军高层没有吸取教训。

1950 年 8 月 , 美军在釜山防线密集投入炮兵 , 力阻朝鲜人民军进一步推进 , 一旦这条防线失守 , 美韩军人就只能跳海游向日本了

美军动用 M114 式 155 毫米榴弹炮轰击朝军阵地 , 请注意炮身在射击时已经后坐在极限位置

美韩军人从朝鲜农民口中探询战场信息

美军士兵登记被抓获的中朝战俘身份

除了面临新对手、新战术的极端不适应外 , 朝鲜战争中美军炮兵面临的另一大难题是装备不足、弹药短缺。说来可能令人难以置信 , 但吉安格里克披露的美军教案中记录的数据表明 , 当时的情形的确如此。二战期间 , 美国陆军习惯己方压制性火力 , 至少也是不低于对手的炮火支援 , 这使得美国大兵以为整个朝鲜战场上的炮声都应该是己方所为。但在朝鲜战争初期 , 由于对朝鲜和中国战争决心估计不足 , 再加上 1950 年 9 月以美国为首的 " 联合国军 " 成功实现仁川登陆 , 逆转韩国濒临灭亡的困境 , 军队高层高兴过了头 , 准备不足 , 直接导致不懂珍惜一枪一弹的美军士兵无所适从。据有关资料显示 , 当 1950 年 6 月 25 日朝鲜战争刚刚爆发时 , 美国配置在远东的火炮储备甚至不如德国在 1939 年闪击波兰时来得多 ;1950 年 10 月中国参战后 , 美军前线炮兵的日均弹药基数仍维持在 0.8 的脆弱水平上 , 直到 1951 年秋朝鲜战场进入相持阶段后 , 这一尴尬局面才得以改善。

美国士兵光着膀子发射迫击炮弹

如果说准备不足还是因为轻敌的缘故 , 那么二战后美国炮兵改革带来的阵痛则只能称为 " 人祸 "。二战刚刚结束 ,1947 年 , 将苏联视为主要对手的美国开始对军队编制进行调整。为了能与素有 " 大炮沙文主义 " 传统的苏联武装力量相抗衡 , 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中有专家提出将炮兵营编制从 4 门榴弹炮调整为 6 门。若照此规划 , 美军步兵师应配备 48~72 门火炮。但由于纳税人代表在国会中极力反对 , 到朝鲜战争爆发初期 , 美军步兵师实际拥有的火炮数量远未达标 , 当时赴朝参战的美军师属炮兵营几乎都不满编 , 一个炮兵营通常仅有两三门榴弹炮。此外 , 根据整编提案 , 每个步兵师配备的主炮口径至少应为 105 毫米 , 但很多名义上满编的步兵师仅配备 48 门 75 毫米 M1 16 山炮。

美国士兵在 M4" 谢尔曼 " 坦克的掩护下向朝军纵深挺进

在朝鲜战场上操作落后的日式 75 山炮的志愿军战士

再看看美国的友军——韩国炮兵 , 情况更为可怜。开战之初 , 韩国国军共有 8 个步兵师 , 拥有的 105 毫米炮数量仅为 15 门。更糟糕的是 , 身处日本东京的远东美军总司令麦克阿瑟为防止韩国总统李承晚主动在 " 三八线 " 挑衅 , 经常推迟甚至拒不交付韩军所需弹药配给。与之相反 , 朝鲜在战争爆发之初则从苏联引进 12 门 M30 式 122 毫米榴弹炮及 36 门 ZIS-3 式 76 毫米榴弹炮。此外 , 朝鲜每个步兵师都配备 40 门 45 毫米反坦克炮 , 这些反坦克炮不仅穿甲能力强 , 更重要的是便于机动 , 阵地战时可作为步兵支援武器使用。这些炮兵物资准备使得朝鲜在战争爆发的头两个月内占尽地面优势 , 最先抵达韩国参战的美国第 24 步兵师师长威廉 · 迪安少将在被朝鲜人俘虏之前曾对手下的参谋说 :" 我在 ( 韩国临时首都大田 ) 保卫战中经历的 ( 朝鲜人 ) 炮火 , 甚至比我在欧洲战场一天经历的炮火都要猛烈。" 在韩国政府的一再求援下 , 美军曾将 119 吨 105 毫米口径炮弹从日本横须贺空运到韩国水原 ( Suwon ) , 但这批物资刚刚落地 , 水原即被朝军占领。

美韩军队在战争期间频繁使用的 L-19 炮兵校射机

在志愿军摧枯拉朽的攻势面前 , 美韩军队丢弃大量炮兵武器和车辆 , 这些物资极大改善了志愿军的装备质量

" 无论如何不足以支撑战争局势 "

对于刚刚从日本登陆朝鲜半岛的美军炮兵来说 , 虽然他们的 M59 式 155 毫米榴弹炮射程够远 , 但数量极为有限。更糟糕的是 , 由于登陆部队缺乏良好的沟通手段 , 使得美军炮兵经常被朝军切割包围。在 1950 年 9 月发起仁川登陆战役之前 , 美军至少有 40 门榴弹炮 ( 包括 11 门 155 毫米炮 ) 在战场上被白白丢弃 , 其中美军第 63 野战炮兵营被突袭就是一个典型战例。1950 年 7 月 14 日 , 该营沿着公州 ( Kongju ) 以南一条公路向锦江 ( Kum ) 前沿移动 , 任务是为驻守这条河流前沿阵地的两个美军步兵连及一个韩国步兵营提供火力支援。但出人意料的是 , 该营在运动过程中遭到朝鲜第 4 步兵师一个团的突袭。该团利用夜色掩护从锦江浅滩穿插过来 , 并于清晨时分向这支没有任何步兵掩护的美军炮兵营发起突击 , 导致该营崩溃 , 包括 10 门 105 毫米榴弹炮在内的所有火炮及 80 辆卡车被缴获 , 大批官兵被俘 , 仅有 B 连部分士兵逃回大田。

志愿军操作苏制 ZIS-2 式 57 毫米加农炮 , 防范美军发起的 " 坦克楔入战 "

在 1953 年上甘岭 - 五圣山争夺战中立下功勋的志愿军 " 神勇炮兵班 ", 他们操作的就是一门缴获的美制 M114 榴弹炮

志愿军对美军进行极具威慑力的 " 喀秋莎 " 火箭炮齐射

第 63 炮兵营被歼的教训真正使得美军明白 , 朝鲜不是欧洲 , 熟练掌握游击战术的朝军也不是德国国防军 , 他们非常善于打穿插。在朝鲜战场上 , 任何一支部队都如同一支空降到敌人后方的伞兵 , 随时会遭受来自各个方向的突然袭击 , 而没有步兵及装甲部队掩护的炮兵部队绝对是寸步难行。

除了缺少足够的火炮、缺少对游击战的经验 ," 联合国军 " 内部的协调问题也大大制约美军炮兵的威力。例如 ,1950 年 7 月 , 驻守大田的美军一个 155 毫米榴弹炮连也曾遭到朝鲜小股部队突袭 , 当时一名韩国军官曾向该连进行预警 , 表示朝军来袭方向为西南 , 但美国炮兵连长却以 " 未接到上峰命令 " 为由拒绝调转火炮朝向 , 最终在朝军突击下全军覆没。

志愿军操作苏制 ZIS-3 式榴弹炮 , 进行阵地防御作战

志愿军炮兵观察哨搜寻敌军踪迹

1951 年 7 月美韩军队首脑举行会晤 , 右二是李奇微

韩国军队在战争结束后也确立了 " 大炮兵主义 "," 炮兵好升官 " 的风气在韩军内部颇为盛行。尤其在朴正熙执政时期 , 韩国陆军有四分之一是炮兵 , 而今天在主掌韩国军权的大人物里也有不少是炮兵出身。图为韩国总统朴正熙检阅陆军炮兵部队

随着朝军逐渐掌握战场主动 , 麦克阿瑟逐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7 月 8 日 , 麦克阿瑟亲自致电美军参联会 , 称手下的军队 " 无论如何不足以支撑战争局势 ", 进而要求参联会向国会申请尽快再派出 11 个满编的 105 毫米榴弹炮营。然而在当时美国国内大裁军的背景下 , 不要说 11 个满编炮兵营 , 就是一个预备役炮兵营都很难找到。为解燃眉之急 , 美国陆军不得不对其它兵种进行动员 ( 例如将第 2 装甲师一分为三 , 其中一部分被改编为炮兵营 ) 。但即使如此 , 到 8 月份 , 也只有三个 105 毫米榴弹炮营及一个 203 毫米大口径榴弹炮营被送到韩国前线。

中国炮兵传奇

在 1950 年 9 月传奇性的仁川登陆成功 , 朝鲜人民军的 " 陆战神话 " 基本破灭 , 在 " 联合国军 " 和韩军压倒性火力面前 , 朝军已丧失有组织抵抗的能力 , 但随着 10 月数十万中国军队的参战 , 朝鲜战局再次发生戏剧性转变。坦率地说 , 在朝鲜战争进入阵地相持阶段前 , 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发挥的作用没有当初朝鲜炮兵那样明显 , 因为志愿军入朝主要是通过结冰的鸭绿江 , 使得其无法大规模向前线运送重炮。但中国陆军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顽强作风弥补炮兵火力不足的短板。即使没有足够的炮火支援 , 中国军队竟能在 1950 年底把战线重新打回 " 三八线 " 的过程中缴获 " 联合国军 "500 多门火炮 , 其中有 150 多门是威力强大的 105 毫米榴弹炮 , 这种 " 就地取材 " 的作战方式使得志愿军愈战愈强。

朝鲜停战协定签署后 , 美国在韩国保留了大量炮兵部队 , 甚至将威力巨大的 M1 式 2 4 0 毫米榴弹炮送到韩国部署

有意思的是 , 获得喘息机会的朝鲜人民军似乎对缴获的美式火炮兴趣不大 , 因为他们过去主要装备苏制武器 , 从人员训练到弹药配置都 " 以苏为师 "。但在内战环境中成长起来 , 对 " 万国牌武器 " 操作早已熟谙的中国军人来说 , 被遗弃的美制火炮却是 " 雪中送炭 "。况且随着国内生产力的逐渐恢复 , 接手的前国民党兵工厂能够满足美制火炮弹药供应。另外 , 苏联对华军事援助也进入快车道 , 尤其是为志愿军提供火炮的力度非常大。到 1951 年 7 月 , 中国军队投放到朝鲜战场的火炮数量竟高达 800 余门。

1951 年初 , 李奇微接替因惨败下台的麦克阿瑟 , 出任 " 联合国军 " 和远东美军总司令。与好大喜功的麦克阿瑟不同 , 李奇微充分借鉴之前战役中美军节节败退的教训 , 开始主动适应朝鲜战场的环境变换 , 放弃大规模机械化作战 , 转而化整为零 , 将 " 联合国军 " 的机动作战单位缩减到营级 , 且更注重空中支援以及坦克火力支援的作用。对于炮兵的使用 , 李奇微也更加谨慎 , 主要以集团作战为主 , 对炮兵予以最大程度的保护。

但尽管如此 , 美军炮兵的尴尬境地并没有太多的改观 , 勇猛的中国军队仍不断蚕食美军炮兵阵地。例如 , 在 1951 年 2 月攻势中 , 美军某师阵地被中国军队攻陷 ,28 门 105 毫米炮和 10 门 155 毫米炮落入敌手 , 当一个月后美军在空中支援下夺回阵地时 , 这些火炮早已被志愿军转移。1951 年秋 , 李奇微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讲到 :" ……也许说来令人沮丧 , 但不得不承认 , 曾经有着‘陆战之王’之称的美军炮兵作用正在朝鲜半岛逐渐褪色。这一方面有战场环境变化的原因 , 但最主要的还是国会那群道貌岸然的君子们……我们都知道 , 火炮、弹药的充足一向是战场胜负的重要左右手……某些人确实令纳税人高兴了 , 但却是以战场上大量美国士兵的鲜血为代价的。"(《兵器知识》,作者:罗山爱)

关键词: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Copyright© 2014-2020 中原网视台(www.hnmd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