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河南降雨将比常年偏多 院士专家齐聚郑州为河南省防洪减灾工作“支招”

时间:2022-06-15 08:40:41 来源:


防洪减灾是一项涉及水利、气象、电力、通信、规划、住建等多学科、跨领域的综合课题,不仅是对应急能力的考验,也是当前科技体系亟待作答的考卷。

6月14日,在河南省科协、河南省应急厅共同主办的首期科创中原论坛——河南省防洪减灾专家研讨会上,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复明在内的众多专家学者齐聚郑州,创新“线上+线下”形式,为我省防洪减灾工作“支招”。

不能“重地上、轻地下”

基础设施生病了要去“工程医院”

人生病了要去医院看病,基础工程设施出现问题则需要去“工程医院”进行诊断修护。

“我国的基础设施发展速度、建设速度在国际上名列前茅,但其安全运行面临严峻挑战。”结合全国多地的地铁、隧道相关案例,王复明院士就水灾害引发的工程灾害病害诊治、非水反应高聚物防渗修复材料、地下工程渗漏防治技术、道路及地下管道非开挖修复技术、“工程医院”共享台建设进展等方面进行了专题分享。

年来,‘工程医院’台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通过汇聚行业高端专家和资源,解决行业疑难急险问题,与各方在技术服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科学普及方面开展协作。”王复明院士认为,城市建设不能“重地上、轻地下”,要“面子”“里子”一起抓。

“如何利用科技力量防范化解风险挑战,衔接好防和减的工作链条,形成整体合力,把握住防洪减灾的主动权,是科技工作者要深入思考的问题。”省科协党组书记王新会表示,在推动提高我省洪涝灾害预警发布能力、风险研判能力、应急指挥能力、抢险救援能力、社会动员能力方面凝聚智慧、建言献策,有助于推动完善我省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夯实防灾减灾安全之盾,以科技力量助力防洪减灾。

6-8月 河南降雨将比常年偏多

重新审视城市发展布局 建立专业化应急队伍

河南横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4大流域。独特的地域特征,使得防汛救灾工作极其复杂。

“据国家气象部门预测,今年6-8月,河南省降雨将比常年偏多2-4成,防汛形势不容乐观。”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水利部黄河泥沙重点实验室主任江恩慧,以《新时期河南防汛救灾应急体系建设方向及各阶段工作目标》为题,分析了我省防汛救灾面临的形势、应急体系建设方向和不同阶段工作目标。

降雨增多,如何做好防洪减灾?

江恩慧建议,“要进一步完善防汛应急救灾智慧台,科学系统地编制防汛应急救灾预案。同时,要把防灾和安全教育从基础教育抓起,推动防灾减灾救灾知识进教材、进校园、进社区、进职业培训。拓展形式丰富的防汛科普实践演练活动,建设防灾减灾救灾教育培训基地、科普体验场馆,激发公众兴趣,增强培训效果。”

郑州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左其亭提出,要重新审视郑州市发展布局,“郑州市地形总体呈西高东低,东部是非常典型的黄淮海原。目前从郑州市顶层规划来看,‘东强’战略部署、郑汴一体化发展等,按照防洪的角度是不合理的。因此,从城市防洪的角度来看,郑州市应往西、往北(跨黄河)规划发展。”

郑州地铁集团副总工程师兼技术管理部部长任磊建议,要建立专业化的应急队伍,装备专业化应急抢险装备,应急指挥研究以网格化管理,同时网格化包含消防、公安、卫生、街道办事处应急物资储备。

河南极端暴雨多发频发

世界难题需技术支撑

“河南是一个极端暴雨多发频发的省份。”河南省气象台台长王新敏介绍,据河南省气象局统计,1961年以来,河南出现了24次极端暴雨过程,主要影响天气系统以低涡切变线(70%)与台风(30%)为主。

受全球气候变暖与城市化影响,中国区域大城市或大城市群暴雨强度、类型与发生时间的变化以及暴雨诱发的次生灾害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等成为暴雨研究和预报的新挑战。

那么,如何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通过艰难的探索,我们在暴雨研究和预报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基本上形成一个从国家到地方的暴雨监测与预报体系。但针对极端暴雨的精密监测、精准预报仍然是世界难题,目前仍然缺乏有效的极端暴雨监测、预报技术。针对城市洪涝气象灾害进行有效风险预警,也需要进一步的技术支撑。”

王新敏建议,要聚焦极端持续暴雨气象保障技术研究与应用,以数值模式为基础,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通过多源资料融合开展极端暴雨智能监测技术、预报预警技术、城市极端持续强降水洪涝风险预警技术等领域研究。(大象新闻·映象网记者 冯靖雯/文图)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Copyright© 2014-2020 中原网视台(www.hnmd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