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河南省碳普惠体系建设与发展的初步构思 | 龙志刚专栏-环球今头条

时间:2023-02-21 11:56:32 来源: 大河财立方


作者:齐张丽 | 河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河南交通运输战略发展研究院,河南省交通绿色发展研究中心


【资料图】

编辑:齐张丽 | 校核:王坤 | 审核:龙志刚


关于碳普惠

碳普惠是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碳金融”的方式,对小微企业、社区家庭和个人的节能减碳行为进行具体量化并赋予一定价值,建立的以商业激励、政策鼓励和核证减排量交易相结合,利用市场配置带动公众和企业参与,推动消费端减排的正向引导机制。碳普惠内容涵盖节能、节水、节气、节电、可再生能源利用、垃圾分类回收、低碳出行、低碳产品使用、植树造林、生态修复等。

中科院2021年公布的相关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全社会碳排放总量中,生产端占47%,消费端占53%。消费端减排潜力巨大,是实现碳中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的重要一环。碳普惠作为将低碳权益惠及公众的消费端减排机制,应成为一种时尚的消费方式。

我国碳普惠发展情况

(一)政策支持方面

2022年,从国家层面到地方层面均公布了大量的碳普惠支持政策。2022年6月,生态环境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提出要探索建立“碳普惠”等公众参与机制。目前已有约二十个省市发布了《碳达峰实施方案》,超2/3的省市都明确提出要把碳普惠机制作为《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广东省从2015年7月开始印发《广东省碳普惠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和《广东省碳普惠制试点建设指南》政策以来,陆续出台了碳普惠制试点、碳排放量核证管理、碳减排量备案、碳减排量交易、碳普惠方法学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成立了广东省碳普惠创新发展中心推广机构,到2022年4月,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印发《广东省碳普惠交易管理办法》,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碳普惠管理交易体系和对外合作机制。

2022年11月,上海市印发《上海市碳普惠体系建设工作方案》,提出要构建相关制度标准和方法学体系,搭建碳普惠平台,积极开发碳普惠减排项目,探索纳入个人减排场景,拓宽完善消纳渠道,助力我国多层次自愿减排市场体系建设,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碳普惠体系。

2023年1月,山东省印发《山东省碳普惠体系建设工作方案》,明确要构建相关制度标准和方法学体系,搭建碳普惠平台,探索建立个人碳账户和多层次碳普惠核证减排量消纳渠道,基本形成规则清晰、场景多样、发展可持续的碳普惠生态圈。

2021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河南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规划》,提出要开展碳普惠试点。2022年12月,河南省交通运输厅印发《河南省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要开展绿色出行创建行动,探索绿色出行碳普惠激励制度试点建设。

(二)试点发展方面

目前,深圳、成都、重庆、北京、无锡等城市已相继开展碳普惠试点。

2020年3月,成都出台《关于构建“碳惠天府”机制的实施意见》,在国内首创提出“公众碳减排积分奖励、项目碳减排量开发运营”双路径碳普惠建设思路。2021年5月,“碳惠天府”绿色公益平台正式上线,将居民的绿色出行、垃圾分类、低碳消费等个人日常生活领域以及企业的节能减排低碳生产和碳普惠机制充分连接,推出线上、线下碳积分场景60余个,用户数突破100万人,消纳碳减排量约6万吨、认购资金近100万元。

2022年8月,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印发《深圳市碳普惠管理办法》,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开发碳普惠方法学,鼓励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自愿购买核证减排量实施碳中和。2021年12月,深圳市生态环境局联合腾讯发布“低碳星球”小程序,用户授权建立个人“低碳星球”碳账户后同步腾讯乘车码数据,可以获知过去3天公共出行的具体减碳量,并积累相应碳积分。截至2022年12月,超100万深圳市民通过“低碳星球”积累碳积分,记录公共出行减排量。在深圳市生态环境局的监管下,经第三方核查机构核证后,2022年12月12日,“低碳星球”将用户积累的减排量挂牌至深圳排放权交易所并完成交易,以地铁乘车券的形式全额返还用户,形成了完整的碳普惠闭环,探索出了一个“人人碳普惠”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2022年6月,郑州公交集团、支付宝联合本地超200家生活商户、公益组织、地方政府上线“郑州碳易行”小程序,将绿色出行引入碳普惠体系。用户每次扫码乘公交或者步行后都会产生碳积分气泡,用户点击气泡,就可获得碳积分。碳积分可在小程序兑换免费乘车券、本地餐饮消费券,也可以参与本地公益活动,甚至可以领取公益证书。

2017年2月,“碳普惠”(河南)运营中心成立。2017年3月,全国首例碳普惠公益林业碳汇项目在洛阳启动,河南碳汇实业有限公司和洛阳市和致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捐赠2053吨碳汇给碳普惠(河南)运营中心,用来生成“碳币”赠送给洛阳市民。2018年,洛阳市碳普惠制试点被河南省发改委确定为首批省级低碳试点。2022年12月,洛阳市印发《洛阳市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实施方案》,提出要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有序发展共享交通,积极引导绿色出行。

(三)碳普惠方法学体系搭建情况

碳普惠方法学是指用于计算特定领域的碳排放基准线和减排量的方法规则。开发碳普惠方法学的领域需要充分体现该领域内减碳行为的生态公益价值,还需要具有广泛基础和数据支撑。

目前,深圳、北京、青岛等多个城市在出行领域推出了碳普惠方法学,深圳市印发了《深圳市共享单车骑行碳普惠方法学(试行)》,北京市印发了《北京市低碳出行方法学》《北京市小客车(油改电)出行碳减排方法学(试行版)》,青岛市印发了《青岛市低碳出行碳普惠方法学(试行)》。这可能是由于公众日常消费相关的衣食住行方面,行的数据最容易获取。在公共出行领域,基准线情景指各类高碳出行方式产生的碳排放,但不同城市的出行碳普惠方法学中设定的基准线情景、低碳出行情景有所区别。

此外,广东省还印发了林业碳汇、安装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使用高效节能空调、使用家用空气源热泵热水器、废弃衣物再利用等5个碳普惠方法学;深圳发布了《深圳市森林经营碳普惠方法学(试行)》。

碳普惠工作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1.碳普惠顶层设计和管理制度体系尚不完善

目前全国已有多省提出建立碳普惠机制,推出了碳普惠平台或个人碳账户App,但其实质尚处于概念宣传和初步的标准规范推出阶段,体系建设尚不完善,缺乏完整系统的顶层设计和管理制度体系,距离实现经济利益,成为参与碳市场的成熟创新模式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2.碳普惠技术体系支撑力度不足

碳普惠交易对象是个人碳减排量和企业、社区、家庭的中小型减排项目产生的碳减排量,具有“量不大但面很广”的特点,统计核算难度大。在碳普惠试点城市的实践中,数字化技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碳普惠各环节的重要手段和措施,也是碳普惠体系建设的基础。

我国数字基础设施比较完善,但在碳普惠体系的建设中,仍暴露出数字化技术支撑力度不足、转型困难的问题。碳普惠实施的核心是碳普惠平台,平台首先需要对消费者的绿色低碳行为进行数字化统计汇总,然后根据碳普惠方法学计算个人碳减排量,接下来才能推动碳普惠进行碳交易。然而,目前多地开展的碳普惠试点中,用户碳减排量分散在不同的数字平台企业上,碳普惠平台间数据无法联通,也就无法促进消费的绿色化、低碳化。

3.碳普惠场景不够丰富,碳普惠方法学仍需完善

2021年5月份,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发布了《政府与企业促进个人低碳消费的案例研究》,指出广东碳普惠、武汉碳宝包等政府主导的碳普惠平台,面临的共同挑战是,仅有政府管控的公交系统、水电气等系统账户可直接与碳普惠绑定对接,数据共享,应用的生活场景范围窄,碳币获取的便捷度低,用户的留存度和活跃度不高,缺少客户粘度,难以形成长期的良性循环。

以企业主导的碳普惠平台优点是用户基数大、拥有强大的数据支撑、区域限制较小,缺点是用户在不同平台积累的减排量不能互通,可能会造成同一行为重复记录或者减排量不同。

4.普及率不足,可持续性有待增强

碳普惠作为一种全民减排机制,目前还存在普及率不够高、可持续性有待增强等问题。我国还有5亿人生活在农村,农村数字化基础建设相对较差,农村居民的数字化、碳普惠的意识不足,数字化消费量少,尚不具备推动碳普惠发展的基础环境。而目前,碳普惠试点中,碳普惠平台和碳交易市场的对接仍在摸索阶段。

推动河南省碳普惠发展的一些建议

1.加强河南省“碳普惠”顶层设计,构建碳普惠制度体系

建立健全河南省“碳普惠”体制机制,探索建立推进“碳普惠”体系建设的工作机制和管理制度,开发和完善碳普惠核证方法学,探索制定低碳场景评价标准,探索制定自愿减排量核证、交易、消纳机制和碳积分兑换规则等,指导推动全省“碳普惠”工作开展。

建立与其他省市的碳普惠合作机制,加强与其他地区在碳普惠制度设计、平台建设、减排项目与场景开发、商业生态打造等方面的交流合作,逐步实现规则共建、信息共享、项目互认,推动河南碳普惠体系与各地碳普惠的互联互通。

2.开发碳普惠方法学,建立有序、完善的项目开发体系

结合我省绿色低碳发展要求,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鼓励企业与社会力量自主开发、申报公共出行、公益类减排项目等领域方法学,规范碳普惠核证减排量的核算,建立方法学开发、申报、评审、备案的动态管理机制。逐步开发标准化的个人减排场景,建立个人减排场景申报评估机制和面向公众的个人碳账户体系,为公众参与碳减排活动提供多元化的路径选择。

定期对各类减排场景进行评估,提升减排量核算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促进减排场景设计的不断完善。着力推进具有河南特色的农业碳汇、林业碳汇、湿地碳汇等碳普惠项目开发。对全省碳普惠项目建档入库,实行统一管理,定期向项目方推送政策优惠、融资需求等信息,为碳普惠项目提供多元化支持。

3.探索碳减排量消纳方式,建立个人和多层次的消纳网络

积极拓展碳普惠核证减排量多元多层次消纳渠道,探索将碳普惠核证减排量纳入碳市场核证自愿减排量交易品种,鼓励通过碳普惠积分换权益等方式消纳碳普惠核证减排量,提升积分使用价值,刺激消费活力,实现公众和商家双重受益,鼓励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优先使用碳普惠核证减排量开展碳中和,挖掘团体、个人等各类组织及生产生活、大型服务活动等领域的自愿碳中和需求,鼓励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替代修复使用碳普惠核证减排量,推动全社会节能减排。

4.打造“碳普惠”平台,建立专业、规范的技术支撑体系

建立具备减排量核算、签发和消纳以及政策发布、信息披露、监督管理等功能的河南省碳普惠平台。将绿色出行、绿色消费、低碳生活等具有广泛公众基础和数据支撑的“通用型”场景和彰显地域特点的“特色型”项目纳入碳普惠平台。积极引入商业资源,有效整合社会力量,保障河南碳普惠机制的可持续性。

开发碳普惠应用程序。探索开发基于绿色出行、绿色消费、低碳生活等场景的碳普惠应用程序,建立个人碳账户,并与碳普惠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及时向平台用户展示低碳行为数据,探索通过积分兑换商业优惠券或服务等方式激励社会公众参与减排。

5.落实责任,强化保障,推动碳普惠可持续发展

加强碳普惠体系建设的统一组织领导,建立碳普惠工作领导推进机制,成立由各部门、各市组成的碳普惠工作专班。落实碳普惠平台与大数据中心信息系统对接、数据共享等方面保障工作。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建立公益基金、社会资金等多元化投入机制。对碳普惠体系建设推进情况和实施效果进行跟踪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不断优化场景覆盖领域、方法学设计、项目推广方式、减排量消纳机制等主要内容。加强碳普惠宣传推广工作,将碳普惠的宣传与世界环境日、全国低碳日等现有活动形式相结合,并通过电视、网络、平面广告等多种方式进行市场推广活动。

总结

河南省“碳普惠”工作起步较早,但缺乏顶层制度设计、普惠场景不丰富、后续投入不足,碳普惠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

接下来,我省应从管理制度体系、技术支撑体系、项目开发体系以及碳减排量消纳体系四方面着手建设碳普惠体系,推进碳普惠方法学开发、平台建设运营,建立碳普惠工作推进机制,做好信息采集、系统对接、数据共享,加强碳普惠项目开发、审核和减排量核证、签发、消纳等全流程监管,同时鼓励各市因地制宜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碳普惠模式。

责编:史健 | 审核:李震 | 总监:万军伟

关键词: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Copyright© 2014-2020 中原网视台(www.hnmd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