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名创业者讲述:熬过寒冬,静待花开

时间:2022-12-22 18:43:59 来源: 大河财立方


【大河财立方 记者 段伟朵 李铮 朱娟】今年的冬天,来得似乎有些悄无声息。晴冬,无雪,只有上冻的河面在无声宣告着寒冷。


(资料图)

疫情防控“新十条”后,热闹并未如想象中那般迅速回归,各行各业尚在恢复期。更多的创业者,仍在苦苦坚守。连日来,大河财立方记者采访了多名年轻的创业者,他们有的遭遇了行业寒冬,有的遭遇了失业困境,但大家心中都坚定着一种信念:人生总有浮沉,生命在于折腾,寒冬正在过去,春天不会太远。

冰冻的河面下,水永远不会静止,那是生命正在积蓄能量。

85后餐饮从业者:

熬过寒冬,守好这家与自己“同龄”的烩面馆

“当一切昙花一现,唯有食之相伴”。12月21日,李先生在朋友圈发出数张自家美食的照片。就在前一天,他则晒出多张外卖单子,感谢了顾客,“您的每一份购买就像雪中送炭”——从11月中旬至今,李先生家的“老铁烩面”经营情况相对清闲。他没事就跟父亲“老铁”聊天,探讨这家老店未来的走向。

李先生是一名85后,老家周口,在他的记忆里,他从小就是闻着烩面香长大的,这个面馆和他的年龄差不多。1990年前后,他的父亲在姑姑的建议下,从老家来到郑州,赶上了最早一波“下海潮”,从农民变身个体户,从学徒干起,投身到烩面这一行。

“咱河南人就爱吃碗烩面!”李先生说,“老铁面馆”这个名字,源自父亲的小名“老铁”。一晃30多年过去,这家店烩面的味道没有变过,店址也没有变过,只不过,从最初的2间门面不断扩大,如今已达到了200多平方米。除了烩面,店里还搭配销售各种凉菜、烧烤等,附近的老客户倘若长时间不来,总会惦念这碗老味道。

烩面跟别的食品不一样,趁热好吃,不是很适合外卖。再加上“老铁烩面”保持老味道的秘诀之一就是单锅下面,现吃现做,所以线上销售时代到来后,“老铁烩面”迟迟没有拥抱这个风口。

李先生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面馆,帮着父亲一起打理面馆。2019年年底,武汉疫情暴发,未雨绸缪,父子俩第一次认真商议起线上销售的问题。

一款能够将面和汤分开包装的外卖盒进入李先生的视线,实践后发现这种包装盒可以在半个小时内基本保持烩面的风味后,店里才开始大量进购,开启了线上销售。不过,当时的李先生父子并没有意识到,随后很长一段时间,在某些时期,线上销售会成为门店唯一的销售渠道。

老牌老店老味,这是很多食客对“老铁面馆”的评价。今年以来,李先生家的面馆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但不论是停止堂食还是彻底闭店,面馆始终积极配合。在李先生看来,郑州这座城也正在接受各种考验,作为生活在其中的我们,应该给予更多包容,也给予更多的信心。

“这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群体战,需要大家共同配合。”李先生说,尤其是今年十一假期后不久,店里就接到通知,停止堂食。店里十数名员工,包括后厨师傅、凉菜师傅、大厅服务员、收银员等,他给大家放了假,能回家休息的就回家,家在外地的店里管吃住,没有裁员一人。目前,虽然不再有更多限制,但店里的客流量还没有上来,李先生知道,寒冬正在过去,春天不会太远。

在春暖花开之前,大家要抱团取暖。李先生说,他要想尽一切办法守好这家店,守好每一位员工。

90后小伙“互联网家装”生意经:生命在于折腾,把家打造成直播间、样板间

摆过小吃摊,干过装修,做过销售……一如小闫在某微信群里的昵称“啥都干”,今年30岁的他经历可以说相当丰富。在2020年疫情刚刚开始时,他的工作是为一些有线下拓客需求的企业、机构供应礼品,时间比较自由,平时还能兼职做一些摄影、航拍类的工作,每个月都有不错的收入。

“疫情对这个行业的影响相当大。”小闫说,“人们出行少了,线下活动相对也少了,客户的预算也不断缩水,后来干脆就不干了。”

2021年年初,临近小闫购买的房子交房,业主群里不时会聊到一些与装修有关的话题。面对大家的困惑,小闫总是热心解答,久而久之,咨询的人越来越多,他就建起了各种装修群,分享自己装修方案的同时,组织建材和电器团购。交房后,小闫干脆重新拾起本行,一边给自己的房子装修,一边开起了工作室。

除了忙自己的活儿,小闫不时还帮一些邻居处理装修时的“遗留问题”。“水电工、泥瓦工、木工我以前都干过。”他说,“比较费功夫的就收个辛苦费,有些小活儿,如果不忙就帮人免费干了,毕竟远亲不如近邻,说不定将来人家还会给你介绍客户。”小闫有着自己的“互联网家装”生意经,靠着邻居们的口口相传,他的装修生意也渐渐干出了声色。

小闫是个闲不住的人,这点在他直播间的名字“今天准备弄点儿啥”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前段时间封控期间,装修工作暂时“停摆”,他就在家里搞起了直播,“带货”的同时,如果网友在装修方面有啥问题,直接拿着手机现场解答。“在家里面直播,相当于有一个大的样板间,能够直观地展示装修效果,也可以增加大家对我的信任,提高用户黏性,这远比挣几千块钱的提成收获要大。”

郑州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后,小闫又重新忙碌起来:“要看工地,沟通方案,有的客户想在年前搬家,要抓紧时间。”

对于未来,小闫没有特别具体的规划,他觉得心态是最重要的:“不管遇到再大的困难,只要脚踏实地,多想想自己背后的家庭、父母以及孩子的未来,只要有心,肯努力,机会是一定有的,而且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地产夫妇”卖水果:跟随楼市浮沉的小家,先挣钱活下去才有机会打算未来

贡梨20元10斤、沙地蜜薯9.9元3斤、冰糖心苹果30元一箱共9斤……吴月没想到,有一天她会跟丈夫一起在路边摆摊做起水果生意。

“我一个月前被公司裁员,我老公两个月没收入,家里还有每月1万多元的房贷车贷、奶粉钱等开销。对我们来说,不管干什么,先找到挣钱机会正常生活下去,以后再慢慢打算。”谈起做水果生意的原因,吴月这样告诉记者。

吴月和丈夫刘玉刚都是80后,一个老家在河南商丘,一个老家在河南焦作。10年前,两人都选择到郑州读大学,毕业后一个留在郑州,一个去了上海。本来前30年一直毫无交集的他们,因先后进入郑州地产行业而相识相恋。

吴月2015年进入地产行业,此前一直在媒体做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编辑。“记得当时因为一些原因从公司离职,后来找工作看到有地产公司招微信公众号编辑,就入了地产这一行。”

吴月在地产公司工作的第二年,郑州房价疯涨,土地市场地王频出。千人抢房、深夜抢房场面层出不穷,“开盘即售罄”“去化率100%”等成了当年最火爆的词语。

这一年,刘玉刚还在上海一家公司做财务工作。“我大学学的是金融专业,想着大城市机会多,毕业后就选择去了上海。后来听在郑州做地产销售的朋友说,一年能挣几十万元,就萌生了回郑州的想法。”刘玉刚说,自己家境普通,靠工资在上海买房很难,虽然回到郑州做地产就意味着要重新开始,但他觉得只要能挣钱就值得去拼一拼。

刘玉刚回到郑州做地产销售的第二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与吴月在工作中相识,然后相恋,最后步入婚姻殿堂。一直以来,他们夫妻相互陪伴和支持,还育有一个孩子。

转变发生在2021年下半年——受疫情、经济及地产行业急转直下的影响,房企爆雷、裁员消息不绝于耳。作为地产一线从业人员,吴月和刘玉刚感触最深。“身边的同事越来越少,收入也越来越少,伴随而来的是焦虑越来越严重。”吴月说。

这种焦虑在吴月被裁、家里两个月没收入后达到顶峰。“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找工作,但是投好多简历都石沉大海。我们也想了很多挣钱的办法,最后决定跟着朋友做水果生意,想着有人带应该好干一些。”吴月告诉记者。

做生意一个多月来,吴月觉得还不错,虽然没有以前做地产挣钱多,但在当下这种情况下,有活干,有钱挣,不闲着,心就不慌。

人生好比是海上的波浪,有时起,有时落。吴月表示,当生活暂时陷入困境,需要先挣钱让生活继续下去,才有机会慢慢打算未来。她相信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

(文中吴月和刘玉刚为化名)

责编:陈玉尧 | 审核:李震 | 总监:万军伟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Copyright© 2014-2020 中原网视台(www.hnmd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