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讯:作家马伯庸携新作来汉,首站与华师学生分享《大医》创作心得

时间:2023-04-14 10:01:22 来源: 九派新闻


马伯庸见面会座无虚席。

4月13日傍晚,著名历史小说创作者、畅销书作家马伯庸携新书《大医》,现身华中师范大学南湖校区,参加来汉首场读者见面会,与该校师生分享创作心得,聊“中国近代医事”。


(资料图)

人称“马亲王”的马伯庸,擅长对真实史料进行解构和猜想,重组为兼具想象力与真实感的“历史可能性”小说,文字风格充满奇趣,被众多读者称为“文学鬼才”。近年来,《长安十二时辰》《古董局中局》《显微镜下的大明》《风起陇西》等热播剧,让原著作者马伯庸成为当下炙手可热的青年作家。

马伯庸在华中师大“闲谈近代中国医事”。

见面会前,学生们在讲座入口排队买马伯庸的作品。见面会开始,马伯庸在学生的掌声中出场,开场白说上次来武汉是四年前,阔别武汉四年,这次来武汉,首先去吃了一顿小龙虾,引得学生哄笑。

他说,这次聊医事,源自一本新书《大医》。1910年的上海,一个在日俄战场上死里逃生的东北少年,一个在伦敦公使馆里跑腿长大的广东少年,一个不肯安享富贵的上海少女,这三个出身、性格、际遇各不相同的年轻人,选择了同时踏入一所刚刚成立的医院,选择了沉浮跌宕的医海生涯。东北少年方三响在日俄战场中因为一纸文件幸免于难,这纸文件正源于广东少年孙希在伦敦公使馆中基于私心而拍发回国的电报,而电报能及时送达却是有赖于上海少女姚英子设计套取出的电报秘密副本,冥冥中三人的命运已经有了第一次交织。

马伯庸接受华师学生记者采访。

马伯庸巧妙地将三个主人公的命运牵扯进这些真实的历史事件中,让他们相互扶持相互激励,从蒙昧天真的少年逐渐成长为出色的医生,也见证了这家医院的诞生和发展,以及中国近现代公共慈善医院及医疗的起步。

书的内容不再剧透,写这本书前搜集医院档案资料过程中有许多有意思的发现,这也是最好玩的地方,超过了写作本身。这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并没有全部写进书里,比如在查档案时,看到了徐悲鸿就医的记录,追溯近代医学家时,了解到了其中一位就是钟南山院士的父亲。

学生们现场买马伯庸的新书。

创作这本书的过程,也是学习整个中国近现代医疗史的过程。马伯庸坦言,自己落笔时已经做了心理建设,但依然大大低估了创作难度,中途好几次想过要不要放弃,但是总感觉被医界先辈们激励着无法停笔。在他的设计中,这个故事要从清末一直讲述到新中国成立,每一个时代的医疗发展情况都是不同的,医疗常识和手段也和当下的认知非常不同。比如,1900年才有血型的概念,1911年才普遍接受输血需要匹配血型。再比如,青霉素(旧称盘尼西林)1943年才在美国实现量产,在1945年前中国还是靠磺胺来抗菌。诸如此类细节的把握,书中还有很多。他已经尽力考究,但要把一个时代的医学细节写得完全准确实在是一项不可能的任务,更不用说故事涉及的社会方方面面了。

马伯庸为读者签名。

在被学生问到今天的年轻人要如何做才能有所突破时,马伯庸说,今天大学生可以有更多探索,以前他就算有好奇心,也只能查身边的书,请教老师,现在大学生足不出户可以知天下事,也可以实地去外面看一看,这是今天的大学生最让人羡慕的地方,可以让更多好奇心去实现。说到华师,他说讲座前在校园简单转了一圈,感觉华师校园特别“润”,紧靠南湖,北边是东湖,很少有大学附近有这么多水资源,校园显得非常湿润,非常让人放松的感觉。希望华师学子能保持阅读的习惯,保持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在未来去多阅读一些书,去多经历一些事情,人生会更加的精彩。

(来源:长江日报)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关键词: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Copyright© 2014-2020 中原网视台(www.hnmd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