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头条:人口之变要扬其长避其短

时间:2023-04-05 09:34:50 来源: 中国教师报


2022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消息一发出,便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与热议。人口结构变化面临着低生育率、老龄化加剧、流动人口规模持续扩张、地区与城乡人口发展不平衡等多重治理难题与挑战。人口结构是一个社会的基础结构,人口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中最基础、最核心的要素,关乎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基础和潜力,其规模与质量、结构与分布,对教育发展的基本格局及未来走向会产生重要影响。

低生育导致的人口负增长会对教育的供需产生重要影响。从逻辑上讲,生育率的降低首先会使幼儿园和义务教育的规模缩小,然后传导到高中和大学。因此,未来我国受教育人口数量将总体呈波动下降态势,学龄人口总量将波动状进入持续负增长。

教育适龄人口的减少,将会在可预期的未来对我国体量巨大的教育体系产生影响,一些学龄人口急剧减少地区的教育设施和师资等面临闲置、重置问题。但各地区、城市、城乡人口增减幅度又存在明显差异,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都市群为代表的东部沿海地区,可能因流动人口、求学人口的大量迁入在一定时期内仍表现为教育资源紧张。此外,人口负增长只是一种长期发展趋势,不是人口直线式、无波动的降低,教育适龄人口的变化更是如此。例如,虽然小学、初中毕业生数在2010—2020年呈现总体减少态势,但是在小学阶段2020年比2015年增加了200万人,在初中阶段2020年比2017年增加了130万人。


(资料图)

而从受教育者教育需求来说,人口减少导致的教育人口减少表面上看会使各级各类学校入学难度减轻,入学、升学压力降低。但从现实看,学生及家庭的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矛盾短期内可能难以缓解,甚至在一些方面会出现更复杂的矛盾。如受教育人数减少会使得受教育者选择性更强,对教育质量和今后发展的要求与期望会更高,“择校”现象、职业教育招生困境、校外培训等诸多问题可能会进一步强化。

因此,在未来可预测的长时期内,将表现为教育资源总量过剩与结构性不足同时并存的现象。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各级学校是否有专门的机构、人员进行针对性的预测、研究与应对,更需要提前预警和设计处置方案。

与此同时,人口社会结构的变化给教育及受教育者带来的影响也是非常直接的,其影响也会更长久,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活在单亲家庭、再婚家庭、分隔家庭(父母一方长期外出,子女仅与父亲或母亲居住)这样非传统型双亲家庭的青少年学生占比较高,今后这一占比还将继续提升。我们对385位高中生的调查数据显示,单亲家庭的学生占到了17.3%,还有16.2%的学生只随父母一方居住;二是家庭中孩子数量的减少与父母对教育质量、孩子发展前途的更高要求是同步变化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会进一步提升,这也对质量相对不足的现实教育体系提出了更高挑战。三是家庭抚养比上升使得相当多家庭面临每一劳动人口负担的受教育人口增多的问题,使他们能够承受的教育负担能力有所降低。

回顾人口结构的已有变化情况,预测人口结构的未来变化趋势,我们要从扩大人口结构变化对教育影响的良性方面减弱其负面影响进行决策和应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是创新教育制度政策,促进教育质量提升。教育质量提升的根本是有充足的教育经费支持。教育具有明显公共产品属性,政府是教育投入的主体和主导力量,在此基础上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机制,提高企业、社会和私人多渠道的教育投入,以增加全社会的教育总投入。建立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全面参与的协同育人机制,促使社会各界形成合力,共同建设良好的全社会育人生态。

二是建立教育人口与教育资源配置的预测研究、预警工作机制。要对人口变动、受教育人口结构及变化等相关数据组建从中央到地方的专门机构、专门人员,由他们进行相关研究和预测,让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各级学校及时准确掌握教育人口信息,设计包括招生、教育布局、升学和就业等应对方案。同时,教育资源的配置也需要针对教育人口变动信息做好未雨绸缪,教育规划部门应根据学龄人口的预测数据提前做好教育资源配置,既要合理弥补教育资源供给缺口,也要考虑如何消化过剩的教育资源。

三是建立更包容的教育体系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把教育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给予重点倾斜、扶持发展,进一步完善以“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为代表的乡村教育支持政策。同时,健全对家庭困难学生、特殊家庭学生、随迁子女、留守儿童的资助体系,完善针对特殊地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相对落后地区或不发达地区、教育发展困境地方)的教育帮扶机制和教育对口支援制度。

四是重视未来家庭结构变化对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影响。未来家庭结构可能进一步小型化和非常规化(单亲家庭、离异重组家庭、非血缘家庭等)发展,少子化进程成为总趋势,但又存在各级教育适龄人口、学生数量剧烈波动的短期变化。因此,未来教育的发展应尊重学生入学的多样性、个性化、选择性需求。降低各级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个人家庭教育支出负担,分层次、分需求、按能力进一步合理化家庭的教育支出,进行人性化调节和引导。

五是扩大教育选择空间赋予学生及家庭更多自主选择余地。如学生择校行为、复读现象、借读现象等虽然会产生负面影响,但也应该看到存在具有一定合理性,是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性和适应性发展的教育需求,是提升受教育者及家庭教育满意度和教育投入积极性的必然选择。在今后家庭结构小型化、少子化和人口向大都市圈、城市聚集的背景下,社会公众对教育质量、教育类型需求会更加多元。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以往限制教育选择的倾向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是否有利于未来的人才培养。

(作者单位系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中国教师报》2023年04月05日第15版

关键词: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Copyright© 2014-2020 中原网视台(www.hnmd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