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精选:冯骥才和他的“艺术家们”

时间:2023-01-31 12:37:55 来源: 郑州日报


《我的艺术清单》中,冯骥才先生的专辑仿佛一篇游记,带领我们穿越时空,共同领略艺术的魅力。

节目伊始,冯先生就带着主持人朱迅,游览他从小生活的天津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还第一次回到了阔别五十多年的旧居。冯先生说:“我一生没有离开过天津。”不同于他人对故土的追忆或远望的苍凉,冯先生不算是游子归巢,却是一生守望并传承着文化。他对文化有着特殊的责任感和理解,这也使他的艺术事业有了更加深远的意义。他在文学创作鼎盛时期,毅然投身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始终相信在传统村落里,有我们的民族记忆和精神依托,有民族的终极价值观,有民族的DNA和特有的审美,有丰富多样的文化创造,这些“必须保留,必须传承,不能失去” 。艺术是感性的,而眼前的一草一木,每个被精心保护起来的“文物”,每个居功至伟的文化艺术项目背后,都是冯先生对“挚爱真善美,关切天地人”的践行。

艺术清单里的“艺术家们”


(资料图片)

《艺术家们》是冯骥才先生2020年创作并出版的长篇小说,融入了他对于绘画、文学、音乐等多种艺术门类的独特体悟与思索,他用钢笔和画笔“两支笔”描绘出激荡的人生。

在这本书里,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冯骥才人生诸多的“艺术清单”,那些文学、艺术的经典的人物和作品,就像每天与冯先生见面谈天的朋友。提及他们,冯先生没有盲目的推崇或赞美,而是发自心底的“懂得”。比如契诃夫的《草原》、爱人馈赠的《契诃夫传》、罗曼·罗兰写了二十多年的《约翰·克里斯朵夫》。这些书现在仍珍藏在冯先生家中,书页虽已泛黄,留下的却是艺术家们的痕迹。

书籍之外,他的“艺术清单”中还有很多音乐的旋律,二十八九岁时第一次听到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的时候,“浑身发抖”的记忆仿佛就在昨日。十多年后,他被柴可夫斯基的钢琴组曲《四季》打动,便以季节为主题,用画笔描绘了十二个月的风景。

再后来,为保护文化遗产,他卖画筹款,把自己珍爱的画作换成了文化保护工作的资金。虽然现在只能遗憾地翻看画册,但艺术却以另外一种方式释放着力量。不知哪位有幸收藏了冯先生的画作,也应是位有心人。从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中获得的灵感,经历了艺术家们情感的转化,最终成为保护另一种文化的“基金”,这是艺术的传承与传递。

艺术中的文化与文明

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中,年画有着重要的地位,不仅仅是因为天津杨柳青年画的影响力。冯先生曾经说,“年画是中国的,年画艺术与学术是世界的”,在他看来,年画是对中国农耕文明的记载,是对春播、夏种、秋收、冬藏等生生不息的民间智慧的记载。

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既是一座博物馆,也是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的基地。无论是建筑,还是其中的布置与陈设,都体现了冯先生的文化积淀与审美。在这个别有洞天的艺术空间,陈列的宝贝未必价值连城,却都有它的文化属性,体现着文明的传承。

节目里,冯先生没有谈及从事艺术创作和文化保护工作的艰辛,而是像他笔下的艺术家们一样,秉持着艺术的初心。冯先生说他“一辈子没离开过天津”,但他的思想将穿越时空,感染和激励每一位同样有所坚守、追求真善美的读者和观众。

节目将分为上下两集,分别于1月31日、2月1日22:35在CCTV-1播出,敬请关注 。

关键词: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Copyright© 2014-2020 中原网视台(www.hnmd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