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发布

时间:2022-02-16 08:46:37 来源: 山东省人民政府网站


第十章 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挥农业特色优势,创新体制机制,构建高水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生态美丽宜居乡村,全面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

第一节 建设全国优质粮食和绿色农产品基地

实施粮食综合产能提升工程。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将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率先建成高标准农田,同步推进节水灌溉,支持粮食产能大县整县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对粮食生产功能区的监管。整省推进生产托管服务试点,建设区域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加快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水,每年完成生产托管任务400万亩以上。推动粮食生产良种化、标准化、绿色化、机械化和服务全程社会化。开展小型涉水工程综合治理,巩固提升村塘、沟渠等。到2025年,力争建成高标准农田8000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2亿亩,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发展到3000万亩,水肥一体化面积达到1000万亩,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2%,粮食产能力争保持在1100亿斤。

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工程。完善提升农业地方标准和地方技术规程,推进相关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服务标准在农业生产全过程应用。提升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功能,在寿光率先探索蔬菜全产业链标准化。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创建活动,推进产地环境无害化、基地建设规模化、生产过程规范化、质量控制制度化、产品流通品牌化,到2025年,认定省级标准化基地1500个。

实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工程。重点发展绿色种植业、健康畜牧业、生态渔业等产业,强化科技支撑、品牌建设、市场营销,培育蔬菜、畜禽、水产品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打造沿黄特色农业产业带。到2025年,蔬菜总产量、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8000万吨以上、1550万吨。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认证管理,扶植一批生态农业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农产品特色品牌,扩大“齐鲁灵秀地·品牌农产品”影响力。

实施智慧农业示范工程。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围绕特色粮经、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和林特产品等五大特色产业,建设一批智慧农业应用基地,打造济南、青岛、潍坊智慧农业试验区。加强农业农村遥感应用,完善农业气象综合监测网络,提升农业气象灾害防范能力。

实施农业科技支撑工程。深化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合作,加快推进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支持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作物表型组学研究台。支持德州建设黄河流域(山东)现代农业科学城。聚焦优势产业、优势品类和关键领域,研发、集成和推广一批农业重大应用技术,建设一批高水的农业科技试验基地,发展一批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形成“农科教、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协同创新工作体系。推广应用盐碱地现代农业前沿和关键技术。

实施良种繁育推广工程。建设黄河流域特色种质资源库和种质资源场,打造黄河三角洲国家种业创新产业园,培育一批农作物改良中心和良种繁育推广基地。实施水产种业提升工程,建设优良对虾、贝类等苗种繁育基地。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的耐盐碱植物育种中心、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中心(国家区域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依托蔬菜、玉米、马铃薯种业龙头企业和骨干研究机构,着力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打造集科研、生产、加工、营销、技术服务于一体的种业基地。

第二节 做优做强乡村产业

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优势产业、特色农业、乡土产业为重点,打造县乡村三级产业融合发展台,逐步形成多主体参与、多要素聚集、多业态发展格局。实施家庭农场培育、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培植多元化、专业化服务主体,加快培育产业链领军企业,鼓励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促进农业生产、加工、物流、研发和服务深度对接,推动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发展。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发展休闲农业和农村电商,塑造终端型、体验型、循环型、智慧型新产业新业态,实现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到2025年,力争建设100个以上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000个以上省级农业产业强镇、10000个以上省级乡土产业名品村。

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开展农产品、畜产品生产加工、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建设一批精深加工基地,提升加工转化增值率和副产物综合利用水。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向优势产区和关键物流节点集聚,建设滨州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原料基地和加工基地,加快形成一批农产品加工优势产业集群隆起带。到2025年,打造省级农产品加工强县50个。

构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推动农村流通服务数字化,支持优势产区批发市场向现代农业综合服务商转型,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加快推进冷链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完善冷链物流体系,支持在高附加值生鲜农产品优势产区和集散地建设冷链物流基地,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设施工程。推进智能商贸物流标准化,建立智能区域农产品物流中心,加密乡村邮政快递网点,推进物流节点互联互通。

第三节 创新乡村振兴体制机制

激发农村要素资源活力。坚持把依法维护农民权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化农村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建设用地入市、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允许本地居民利用自有住宅依法从事休闲、旅游经营。建设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搭建农村改革制度创新综合台。健全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激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活力。

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实现所有涉农县(市、区)产权交易服务范围全覆盖。建立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退出农村权益制度,搭建城中村改造合作和城乡产业协同台,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高水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山东济青局部片区),支持沿黄地区建设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强化组织和人才保障。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深化拓展“莱西会议”经验,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以过硬党支部建设为抓手,推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推动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更好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深入实施农民技能提升、乡村人才培育计划,加大选拔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力度,培育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建立有效激励机制,鼓励各类人才到农村创新创业。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和示范村镇建设。

第四节 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稳妥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发展乡村休闲旅游,融入山水林田湖草自然风貌,绘就多彩“齐鲁风情画卷”。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分类有序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开展新一轮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巩固提升工作。推进绿色乡村建设,开展省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行动。实施乡村记忆工程,挖掘乡村特色文化符号,振兴传统工艺,讲好山东“千村故事”。加大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力度,建立省级传统村落名录,保护乡村古街、古居、古井、古树、古桥、古祠等历史文化遗存,打造富有地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的美丽乡村,培育一批与沿黄城市有机融合、相得益彰的特色乡村。实施生活俗文明健康计划,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倡导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促进黄河滩区迁建群众增收致富。加强安置区交通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设施功能。大力发展多功能特色农业,发展黄河村落民宿,打造黄河滩区乡村旅游风情带。培育壮大农村电子商务经营主体和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基地,促进迁建群众就地就就业、以创业促进就业,提高后续增收致富能力。建设鄄城黄河滩区迁建文化展示区。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规范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加强就业产业扶持和后续配套设施建设,接续推进黄河滩区、沂蒙山区等重点区域发展,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坚持普惠和差别化相结合,重点支持沿黄地区生态治理修复、产业发展、民生保障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规模开展农村职业技能培训,健全促进农村就业机制,拓宽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渠道。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大疫情防控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达到国家基本标准要求。加快“互联网+医保”综合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异地就医联网结算。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升优生优育水,提高人口素质。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多渠道增加养老服务供给。到2025年、2030年,全省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分别达到60%、70%,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老年病专业)的比例分别不低于85%、90%。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逐步实现城乡“路网、水网、管网、气网、互联网”一体化。推动农村5G网络布局,开发面向“三农”的信息产品和服务。调整完善转移支付体系,将基本公共服务更多投向贫困地区、薄弱环节、重点人群。

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

第十一章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深入挖掘阐发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坚持法制化保护、活态化传承、现代化发展、国际化交流,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搭建黄河流域文化“两创”大台。

第一节 系统保护黄河文化遗产

挖掘整理黄河文化资源。建立黄河文化资源数据库,打造开放共享的黄河文化资源公共数据台。构建新时代山东黄河文化研究体系,加强儒家文化、泰山文化、红色文化、海洋文化、运河文化、东夷文化、齐文化、孙子文化系统研究,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黄河文化研究高地。加强红色文化的研究阐发,大力弘扬沂蒙精神,保护红色文化遗存,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塑造红色文化品牌。开展黄河文化艺术精品创作,弘扬黄河文化时代价值。

实施文物保护展示利用工程。开展黄河流域和故道地区文物资源调查,完善文物分级分类名录和档案,建立统一规范的文物资源数据库。推进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史前文化和北辛遗址、城子崖遗址、大辛庄遗址、丁公遗址等文化遗存考古,以及东湖、黄河三角洲等水下考古。加强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乐陵古枣林等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推进鲁中、滨海等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建设。实施黄河堌堆、黄河三角洲盐业遗址等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加大鲁国故城、齐国故城、大汶口遗址、大运河南旺枢纽、城子崖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和开放力度。规划建设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规划建设黄河文化博物馆和黄河文化保护传承中心,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发挥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作用,推动建设数字黄河博物馆台。

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程。挖掘黄河民间文学、传统工艺、地方戏曲、风土人情、餐饮文化、神话传说、名人轶事、民间故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建设传所、展示馆、授徒坊,实行数字化信息采集记录。支持泰山、曹州、邹鲁等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创建国家级保护区。建设黄河文化非遗小镇,谋划建设治水技术、中医中药综合展示中心,打造“黄河记忆”活态展示基地。

第二节 打造黄河文化旅游长廊

优化文化旅游布局。实施历史文化名城、古镇、古村保护利用工程,进一步整合曲阜“三孔”、泰山、大运河、齐长城等世界遗产资源,打造世界文化遗产旅游线路。依托黄河治水、大运河水利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等资源,在东县规划建设水文化展示体验区。发挥泉·城文化景观等资源优势,实施济南古城品质提升、黄河流域乡村民宿培育等工程,建设水浒故地旅游区、大禹文化园、孙子文化旅游综合体、稷下学宫等特色文化旅游项目。挖掘红色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实施沿黄地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打造红色研学、文化体验、乡村漫游等旅游精品线路。

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推动物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5G+8K等新技术赋能黄河文化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等各环节,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引导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演艺、休闲娱乐、工艺美术等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创意设计、动漫游戏、网络视听等新兴文化创意产业。鼓励沿黄城市、城镇、乡村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企业,打造一批内涵丰富、覆盖广泛的黄河文化品牌,建立一批具有鲜明特色和内容优势的黄河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发展特色生态旅游。依托风景名胜区、水利风景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旅游度假区、生态休闲区,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培育黄河故道旅游精品,建设黄河三角洲国家级研学旅游基地,打造“黄河入海”品牌。恢复泺口古镇风貌,打造济南黄河百里风貌廊带。挖掘黄河两岸餐饮文化,打造中华驿·泉城中华饮食文化小镇等特色小镇、街区。构建网络化旅游交通集散体系、智慧化高效服务体系、统一高效旅游交通引导标识标牌体系。建立“黄河万里行”文化旅游联盟。

第三节 推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建国际文化交流台。共建共享、一体推进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与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建设具有全球引领力的儒学高地,打造世界级文明对话和交流互鉴台。扩大泰山国际文化论坛、齐文化论坛、国际泉水文化景观城市联盟等影响力。申报举办黄河文化论坛,办好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黄河文化旅游节、淄博国际陶瓷博览会、孙子文化旅游节、青岛国际海洋节、潍坊国际风筝节、水浒文化节、世界牡丹大会等节会,建设黄河文化国际交流合作中心。

建设黄河文化国际体验区。依托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大运河文化带、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泰山文化传承发展区、沂蒙红色文化传承发展区、泉城文化标志区等载体,发挥孔子、孙子等历史文化名人优势和泰山、稷下学宫、黄河入海等文化地标优势,打造黄河文化国际体验目的地。

推动齐鲁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参与黄河文明与古希腊文明对话工程、黄河文化海外大展计划,打造“孔子故乡·好客山东”对外文化旅游交流品牌。组织开展“齐鲁文化丝路行”,全面参与中国文化年、中国旅游年等活动,举办黄河文化遗产国际交流展、“黄河入海”演艺精品创作巡演。创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国家文化出口基地。

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

第十二章 打造改革开放先行区

坚持改革牵引,突出体制机制创新,充分激发发展活力。充分发挥沿海开放优势,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抢抓RCEP签署机遇,加快发展高水自由贸易,扩大高质量“双招双引”,带动黄河流域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第一节 纵深推进各领域改革

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强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探索用能权、用水权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新模式、新机制,大力培育发展技术、数据要素市场,探索推进数据交易,加快建设全省统一的数据交易台。完善公共资源交易台功能。依法开展水资源使用权确权登记,探索地区间、行业间、用水户间等多种形式的水权交易模式,建立健全工农业用水水权转换机制,提高水资源管理效能。开展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建立健全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的水价形成机制。

创新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机制。率先在黄河三角洲、东湖等重点区域,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加大沿黄地区生态补偿力度。进一步规范和推动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加快推进用能权交易。发展绿色金融。完善跨市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实现对流域内生态环境保护执法“一条线”全畅通。建立流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提升生态环境应急响应处置能力。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权责清单、负面清单制度,加快完善流程再造“1+N”制度体系。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推动公共数据共享开放,推进电子证照“跨省互认”,支持政务服务“跨域通办”。全面落实公竞争审查制度,改革完善公正监管制度。加快商事制度改革,推进政府、市场信息公开,完善环保、能耗、行业准入等标准体系,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开展数字经济营商环境研究,完善营商环境配套立法。建设国际商事纠纷在线及线下多元化解台。

第二节 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

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合作。强化青岛、台海上合作战略支点作用,推进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港口城市间的互联互通,参与重要港口建设运营,加强海洋经济合作。依托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等国际经济走廊,建设境外园区和标志工程项目,深化国际产能合作,带动优质装备和先进技术出口。鼓励企业参与有关国家和地区医疗、教育、基础设施等民生领域建设,实现发展成果共享。

务实推进重点领域合作。加强高新技术、先进制造业等领域合作,在境外设立离岸研发中心,支持骨干企业参与数字丝绸之路建设。建设潍坊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深化农林牧渔等领域合作,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建设海外生产加工基地。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盐碱地改造上,深化技术、装备和服务领域的合作。开展教育、卫生等民生领域合作,促进民心相通。深化与郑州、西安、兰州、成都等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合作,加快胶州、临沂“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建设。

第三节 搭建高能级开放合作

高标准建设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济南、青岛、台等市建立对接国际规则标准、投资贸易便利化、吸引集聚全球优质要素的体制机制,加强与河南、陕西、四川自贸试验区合作,建设黄河流域对外开放重要门户。

高质量建设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发挥新欧亚大陆桥经济走廊和海上合作优势,加强与沿黄省区在物流经贸领域合作,打造上合组织国家面向亚太市场的出海口。扩大水产品进口和加工转口,将青岛口岸打造成黄河流域鲜活水产品进口中转基地。建设“青岛·上合国家客厅”,为黄河流域城市对外交流合作提供国际化服务。

高品质创建中日韩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积极拓展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成员国地方经贸合作。加快推进中日韩地方合作机制,全方位深化与日韩世界500强企业合作。健全与日韩企业共同开拓第三方市场长效机制。高水建设中韩(威海)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中韩(台)产业园、中日(青岛)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规划建设中日(韩)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园区。

高水建设中外合作载体。加快培育壮大济青国际招商产业园。建设济南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区、青岛中德生态园、济宁中欧国际合作产业园等载体。提高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儒商大会等重大活动的国际影响力。争取举办黄河流域对外开放合作国际高峰论坛和国际进口商品博览会。

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

第十三章 推进规划实施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重大国家战略,使命光荣,任务艰巨,前景广阔。要提高政治站位,抢抓战略机遇,强化责任担当,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久久为功,努力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列,更好发挥龙头作用。

第一节 加强党的领导

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从讲政治的高度、抓重点的精度、抓到底的深度,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不折不扣推动各项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落地见效。省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要加强总体设计,制定工作规则,研究审议重大问题和重大政策事项,统筹指导、协调推进重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发展改革委,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负责推动规划实施和重大政策事项的组织协调、督导落实等工作,确保在2025年前取得明显进展。加强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情况的分析调度。重大事项及时向省委、省政府报告。充分发挥山东黄河河务局作用,为领导小组工作提供支撑保障。

第二节 完善推进机制

围绕贯彻落实本发展规划,组织编制生态保护和修复、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绿色生态廊道、水安全保障、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等专项规划,研究出台配套政策和综合改革措施,形成“1+N+X”规划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山东省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条例等地方法规和政府规章立法工作,完善法治保障体系,依法规范对黄河保护治理产生影响的各类行为。市县党委、政府要研究制定本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建立工作推进机制,全面落实工作责任,把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省有关部门、单位要落实分工责任,制定专项规划,加强指导服务,推动完成相关目标任务。建立省市间工作协同推进机制,省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16市和省有关部门、单位,定期召开专题会议,落实省领导小组工作部署。加强统筹,推动建立与沿黄省区交流合作机制,共同协商解决跨区域重大问题。

第三节 强化政策支持

支持社会资本建立黄河流域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统筹整合国土治理、环保、科技、水利、基本建设、文化等相关领域资金,支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立市场化、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实行“标准地”供给改革,深化“亩产效益”评价改革。

第四节 加强督导落实

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明确责任主体,制定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确保规划顺利实施,任务如期完成。发挥重大项目的关键支撑作用,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协调推进机制,完善立项、用地、环评等前期条件,实现“竣工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加强分类指导和动态管理,定期调度督导,组织开展评估,结果作为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引导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及时总结、宣传、推广先进经验典型,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良好氛围。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Copyright© 2014-2020 中原网视台(www.hnmd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