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车里,需要“会动”的屏幕吗?

时间:2023-05-15 08:25:32 来源: 童济仁的汽车评论


1986 年,别克 Riviera 搭载了汽车历史上首块触控屏幕,就此开启了车载中控屏的发展历程。

可直到 2012 年,特斯拉 Model S 将一块 17 英寸的屏幕竖立在中控台上之后,车载屏的军备竞赛才被彻底激发。从曾经的卷尺寸、卷功能,再到如今的卷数量、卷形状。甚至于,有些车企还卷起了屏幕素质,就像当下的消费终端产品市场一样。


【资料图】

而最近,我们又看到了屏幕的新卷法——卷移动机构。在新一代荣威 RX5 以及刚刚上市的极氪 X 的车内,我们均看到了一块可以选择性为副驾服务的可滑动中控屏幕。

在屏幕本身卷无可卷之后,这会是智能座舱的下一个新思路吗?

曾经的屏幕,为什么要动?

屏幕可以移动这件事,曾经就是为了两个目的:

第一,在可选择的时间为乘客提供观影服务;第二,仪式感。

会动的屏幕,其实很早已经出现在了汽车上。

第一类出现在某些全尺寸美式 MPV 的车顶之上,以提供后排乘员的观影体验,而为了减少对内后视镜视线的遮挡,这块屏幕在非使用状态下会折叠收回车顶内。

直至如今的新能源时代,如此的屏幕形式依旧存在,比如将其作为 " 新三电 " 之一的理想、完全可以 " 给后车观影 " 的极氪 009,以及 " 屏幕充当遮阳帘使用 " 的宝马 i7。

至于第二类,它的象征意义已然大于了实用意义,那就是一系列豪华车上的中控屏。在驾驶者对于屏幕需求并没有如今那么高的时代,这些车型会将屏幕收回中控之中,以保持中控的整洁度与视觉观感。更重要的是,屏幕可以在车辆点火的时候自动翻出,大大增加了启动的仪式感。

但是不同于第一类,如此的屏幕翻转已经基本被车企所遗弃,即便是曾将这一设计下放到自家紧凑级家轿上的奥迪,也已经全系取消了屏幕翻折的功能。

那现在的屏幕,又为什么要动?

答案也许就是一个词:额外赋予。

对于新能源车型来说,取消实体按键,将大多数功能整合进一块大屏里,这已然是一项不可逆的趋势了。但是,如此为了智能座舱而服务的设计也带来了一个极大的弊端,那就是内饰设计的同质化。在当下几乎所有的新车上,除了一块或者多块的大屏以外,你很难找到其他的视觉重心。

可是,除了尺寸、屏占比、UI 设计、显像素质之外,各块屏幕之间的差异,很难被消费者在第一眼看到车的时候感知到。此时,用可移动机构增加仪式感和一些被 " 额外赋予 " 的功能,就变得额外重要。

我们先按时间顺序再举几个例子。

2018 年,比亚迪唐二代首次搭载了一块可旋转中控屏幕,以同时适配常规车机的横屏状态以及部分用户对于手机的阅读习惯。而同期发布的威马 EX5 也采用了类似的设计。

随后是 2021 年,岚图的首款车型岚图 FREE,更是将可移动屏幕的范围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为了 " 增加运动模式时驾驶员的专注度 ",这组由仪表盘、中控屏、副驾娱乐屏组成的三联屏,可以实现整体的向下部分隐藏。不久之后,类似的设计也出现在了同样对驾驶十分专注的智己 L7 之上。

时间来到 2022 年,我们又在深蓝 SL03 上看到了中控屏新的移动方向——左右转向。除了能够同时兼容主副驾对中控屏的信息读取需求之外,这样的设计还能被顺便作为一个交互形象,营造出一种 " 人一上车屏幕就看着你 " 的感觉。而其最终呈现的效果,倒是和蔚来的 NOMI 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而在 2023 年,华为为屏幕 " 移动 " 提供了新的思路。为了解决行车观影容易晕车、副驾屏幕内容易使主驾分心、屏幕尺寸受车内空间限制等痛点,华为首次将投影技术加入到了车载屏幕之中,研制了等效 40 英寸、3 米远距成像的 " 光场屏 "。

从 " 让人眼前一亮 " 的角度出发,这些设计其实都是成功的。至少从笔者个人体验出发,以上提及的每一台车,都让我在首次接触它们的时候发出了 "wow" 的声音。而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如果能让他们足够好奇到进店里看一看,那么这个设计就已经成功一半了。

但是,这样的设计能足以将用户留住?未必。

屏幕,到底该不该动?

对于车内的部件,笔者的看法是:" 动不如静,非必要不动 "。

相比十年之前,如今消费者对于屏幕的需求早已不止于象征意义,车机屏幕好用与否,将会很大程度地影响到车主日常的用车体验。而针对这一点,屏幕的可移动机构并不一定会带来帮助。

首先是成本,以荣威 RX5 与极氪 X 为例,这两款车型采用屏幕横移机构的原因很好理解,就是为了能够将中控屏同时作为副驾娱乐屏使用。而单从制造成本看,一块屏幕的造价似乎是要比一套移动机构更加便宜。

作为一个已经在汽车上长期存在的零部件,一块中控屏幕的设计、研发、验证的成本早已被其庞大的产量给摊薄了。举个极端的例子,理想 L 系车型为了减少屏幕的研发费用,甚至采用了三块完全相同的屏幕用于中控、副驾与后排。

而作为一个具有创新性的部件,一套屏幕移动机构更多是专车专用。虽说制造成本看似较低,但算上定制与车规级认证的成本,这样一套复杂机械结构的最终均价,并不见得会低于一块屏幕。唯一可能带来的优势,或许只有对车机芯片算力的减负。

而机械结构的复杂还会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整套系统的使用稳定性。

对于一个可能影响行车安全的车内部件,屏幕的固定与操作稳定性始终是至关重要的。而一个可移动的屏幕,自然会增加屏幕出现故障的概率。与此同时,几乎任何形式的屏幕移动,都需要适配不同的 UI 界面转换,这也会增加车机出现卡顿、死机的几率。

倒是华为的那块 " 光场屏 ",由于没有物理的移动机构,而是通过光学原理去解决问题。不过,这块屏幕是否好用、实际的成像效果如何,还要等首台搭载该技术的问界 M9 问世之后,我们才能最终得到答案。

最后,回到先前抛出的 " 额外赋予 " 这个词。确实,能动的屏幕看起来很炫,但对于大多数车型的大多数消费者来说,真正使用该功能的场景比例少之又少。

在某些新车测评时,笔者经常如是评价:" 除了在刚拿到车或是向亲朋好友炫耀的时候,这块屏幕能不能动,并不会影响什么。"

所以说,想要一块屏幕动起来,并不只是设计一个移动方式那么简单。只有搭配合理的成本控制与配套的软硬件协作,一块可以动的屏幕才能真实地为用户体验所服务,而不是单纯地 " 为了动而动 "。

写在最后

总体来说,我并没有在拒绝可移动屏幕的出现,我依旧非常着迷一块屏幕在 " 变换形态 " 时让我 "wow" 出来的感觉。而这样的 " 新卷法 ",也确实能够为当下有些无聊的新能源内饰设计,带来一些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但是,回想十余年前,类似的事情其实就曾发生在手机领域之中。滑盖、翻盖、侧滑、旋转,曾经的我们见识过了太多屏幕的翻折方式。

可是,自 2010 年的 iPhone 4 面世之后,手机设计逐渐收敛为了最早期也是最无聊的直板形式,各家手机厂商重新回到了卷尺寸、卷屏占比、卷面板材质、卷边框样式的局面。

甚至,仅仅是在直板形态基础上延申出来的曲面屏设计,也因容易误触、边缘显示变形、色差等问题,被历史证明为 " 昙花一现 " 的设计。

而当下的车机屏幕,或许也正经历着相同的事情。

关键词: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Copyright© 2014-2020 中原网视台(www.hnmd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