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崔霁松创立,高瓴资本加持,这家创新药企业科创板上市过会

时间:2022-04-13 19:57:36 来源: 大河财立方


【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 吴春波)4月12日下午,上交所科创板股票审核网站显示,诺诚健华医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诺诚健华)首发于当日上午获上市委会议通过。

这意味着,在成功登陆香港资本市场两周年之际,创新药企业诺诚健华再次叩开了A股资本市场的大门,回A计划也完成关键一步,并有望成为第二家“红筹股”科创板上市创新药企业。

而与此同时,作为一位从河南走出去的科学家、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也有望再次成为A股科创板上市公司企业家。

高瓴资本为第一大股东

拟募资40亿元投向四大项目

诺诚健华成立于2015年11月3日,联合创始人为施一公和崔霁松,该公司主营业务为创新药的研发、生产及商业化。产品布局聚焦于肿瘤与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主要产品之一奥布替尼(BTK抑制剂)已于2020年12月获得国家药监局附条件批准上市,9款产品处于I/II/III期临床试验阶段,6 款产品处于临床前阶段。

招股书显示,诺诚健华目前股权比较分散,并无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截至2021年年底,公司第一大股东为高瓴旗下HHLR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股比例为13.85%,作为创始人家族代表,赵仁滨(施一公配偶)家族和崔霁松家族持股比例占比分别为9.84%和8.91%。

创新药,也称原研药,是一个相对于仿制药的概念,指的是从机理开始源头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研药物。其中,小分子创新药是药物开发的主要方向。

创新药的研发周期较长,前期投入较大。目前诺诚健华仅有奥布替尼上市销售,且获批时间较短,产生的收入和利润尚不能覆盖公司其他在研产品方面的投入。

据财报数据,2019年、2020年和2021年,诺诚健华研发费用分别为2.34亿元、4.23亿元和7.33亿元,一直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

收入方面,2019年、2020年和2021年,诺诚健华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24.7万元、136.36万元和10.43亿元;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21.41亿元、-3.91亿元和-0.65亿元,尚未实现盈利。

根据招股书,诺诚健华2021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显著,主要系与美国生物制药公司Biogen就奥布替尼达成一项授权合作,确认技术授权收入较高所致,达到7.76亿元,占当期营业总收入的74.49%。

此外,该公司首个商业化原研产品项目奥布替尼上市销售,成为其营业收入的第二大来源。报告期内产品已覆盖全国超260个城市1000多家领先医院的5000多名医生,实现2.41亿元总销售额,占公司总收益20.6%。

根据招股书,未来,随着奥布替尼纳入医保以及新适应症的上市获批,公司商业化团队(现有250人)的不断壮大,诺诚健华预期2022年奥布替尼持续销售放量。

本次IPO,诺诚健华计划募资40亿元投向新药研发项目、药物研发平台升级项目、营销网络建设项目、信息化建设项目、补充流动资金。

手握现金超过65亿元

有望成为科创板第二家红筹股药企

近年来,随着A股注册制的展开,相关机制进一步完善,不少境外上市的中概股纷纷选择回A,而创新药企业则是回A的重要代表之一。

与此同时,为吸引更多优质科创企业,国内扩大了A股红筹企业上市试点范围。而回A上市,也为创新药企实现融资提供了新的选项,以弥补此前大量研发投入导致的亏损,并支持企业新药物的进一步的研发和最终投向市场。

以首个按“红筹股”在科创板成功上市创新药企的百济神州为例,2021年11月,百济神州科创板上市,募集资金规模高达200亿元,创下当时科创板生物医药企业的融资额度纪录,是目前诺诚健华融资目标的四倍。

百济神州最新业绩快报显示,2021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5.89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257.9%;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97.48亿元,较上年同期的-113.84亿元有所收缩。“自研产品和授权产品销量增加”成为关键。

根据招股书,作为一家设立在开曼群岛的科技企业,诺诚健华的注册地也不在国内。随着其上市申请获通过,该公司也有望成为第二家以“红筹股”身份实现科创板上市的药企,而得益于“施一公、崔霁松”主导的豪华研发团队,诺诚健华成立至今一直备受各路资本关注。

此前,为了补充产品研发及商业化资金,诺诚健华于2020年3月份在香港主板上市,募资约22亿元,并计划于2023 年下半年全部使用完毕。

2021年2月,诺诚健华又增发股份募资超25亿元,拟用于临床试验,招聘国内外人才,扩大商业团队,扩大和加速内部发现阶段项目,为任何潜在的外部协作和授权引进机会储备资金,用作营运资金和其他一般公司用途,计划于公司2021年中期报告出具之日起三年内全部使用完毕。

诺诚健华表示,公司未来仍需持续较大规模的研发投入完成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及新药上市前准备等工作,预计将继续产生较大规模的研发费用。

招股书显示,从2020年年底到2021年年底,诺诚健华公司资金储备规模从39.696亿元增至65.51亿元。

国内已有其他BTK产品上市

诺诚健华所在赛道正变得“拥挤”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分析,2020年全球肿瘤药物市场规模达1503亿美元,2030年有望增长至4825亿美元;2020年全球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市场规模达1206亿美元,2030 年有望增长至1752亿美元。

在血液瘤方面,诺诚健华拥有奥布替尼(BTK抑制剂)、ICP-490(CRBN E3连接酶调节剂)和 Tafasitamab(靶向CD19的单克隆抗体)等具备高度差异化竞争优势及协同效应的血液瘤治疗产品;在实体瘤方面,诺诚健华拥有 ICP-19(泛FGFR 抑制剂)、ICP-723(泛TRK 抑制剂)、ICP-189(SHP2抑制剂)等产品,覆盖多种实体瘤治疗机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方面,诺诚健华正在开发用于治疗由B细胞或T细胞功能异常所导致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多款产品,包括奥布替尼(BTK抑制剂)、ICP-332(TYK2-JH1抑制剂)和 ICP-490(CRBN E3连接酶调节剂)等。

除单药疗法外,诺诚健华也积极挖掘在研产品与标准疗法或其他疗法联合用药的潜力。

值得注意的是,诺诚健华现有产品所在赛道也正在变得“拥挤”。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球范围内已有奥布替尼、伊布替尼、阿卡替尼、泽布替尼和替拉鲁替尼等5款BTK抑制剂获批上市用于治疗B细胞淋巴瘤;中国已有奥布替尼、伊布替尼和泽布替尼等3款BTK抑制剂获批上市用于治疗B细胞淋巴瘤。

诺诚健华坦承,上述产品的已获批适应症集中在复发或难治性MCL、复发或难治性CLL/SLL 等,并且伊布替尼、泽布替尼在中国的获批上市时间和纳入医保时间均早于奥布替尼,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

在诺诚健华看来,全球范围内和中国有数款在研BTK抑制剂针对B细胞淋巴瘤开展临床试验,未来若获批上市将进一步加剧市场竞争,可能对奥布替尼的市场份额产生影响。

另外,诺诚健华的ICP-192、ICP-723重磅在研产品也因为竞品增多,未来在市场拓展和渗透率提升的过程中将面临一定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创新药企和产品研发突破越来越多,从2021年开始,市场对于创新药企业的热情也在逐步降温,上市后破发的创新药企业也越来越多。

以创新药企百济神州为例,其在登陆科创板当天便破发,股价下跌16.42%。今年以来,科创板上市生物药企业亚虹医药、迈威生物、荣昌生物等也是上市当天破发。

责编:史健 | 审核:李震 | 总监:万军伟

关键词: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Copyright© 2014-2020 中原网视台(www.hnmd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