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解读

时间:2022-04-13 09:23:37 来源: 陕西日报


西安都市圈是个什么“圈”?

关键词

创新圈

西安都市圈是西北地区的科技中心,区域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持续保持在3.9%左右,居全国前列;在校大学生约110万人,科教资源丰富;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台数量居中西部前列,秦创原创新驱动台辐射效应和带动效应日益显现。

《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明确,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地位,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构建协同创新体系。

到2025年,西安都市圈区域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2%以上,秦创原创新驱动总台全面建成。到2035年,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基本建成。

关键词

产业生态圈

西安都市圈是关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区域,是西北地区发展条件最好、经济人口承载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提出统筹都市圈生产力布局,强化分工协作与功能互补,加快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高端服务业为重点、现代都市农业为特色的都市圈现代产业体系,协同构建高能级产业生态圈。

到2025年,西安都市圈以创新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形成分工有序和协作高效的“一核、两轴、多组团”发展空间格局。到2035年,现代化的西安都市圈基本建成,在全国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链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大幅跃升。

关键词

通勤圈

西安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

《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明确,将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加快形成“三环十二辐射”的高速公路网络格局;高水建设西安国际航空枢纽;推进各层次运输网络运营衔接融合,提升都市圈通勤效率和水

到2025年,网络化、多层次、综合立体交通网基本建成。到2035年,西安都市圈内同城化、全域一体化基本实现。

关键词

朋友圈

西安都市圈地处我国“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中陆桥通道横轴和包昆通道纵轴的交会处,拥有西北地区唯一的自贸试验区,中欧班列(西安)各项指标位居全国前列。

《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把协同推动更高水改革开放作为重点任务,明确将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共建高水开放台,共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促进区域要素市场一体化,并通过建设郑(州)洛(阳)西(安)高质量发展合作带等举措,拓展区域开放合作新空间。

到2035年,西安都市圈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功能进一步强化,全面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和历史文化魅力的现代化都市圈。

(记者杨晓梅整理)

陕西高质量发展迎来多重利好

-完善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在西安都市圈内率先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科创产业深度融合、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公共服务普惠共享

-提升西安中心城市产业创新发展能级,重点布局总部经济、研发设计、高端制造、销售服务等产业,引导一般制造业向都市圈各功能板块转移

-四通八达的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将促进区域要素市场一体化,推动区域资源优化整合,带动西北地区和黄河中游地区积极融入双循环,实现高质量发展

继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都市圈之后,第5个都市圈发展规划——《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日前正式获得国家批复同意。

西安都市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对陕西而言,意义重大。

进入新发展阶段,陕西面临更加复杂严峻的发展环境。省外,多重压力叠加,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更多更大;省内,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不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特别是就地转化还需加力,开放不足的短板依旧突出,产业协同发展水不高……如何破解这些发展难题?西安都市圈建设将给陕西高质量发展带来哪些利好?

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生荣、渭南市发展改革委主任赵晓军、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省新型城镇化和人居环境研究院副院长范晓鹏,围绕《规划》进行解读。

打通堵点难点

西咸一体化发展是关键之举

“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是西安都市圈建设的重点,发展成效直接影响都市圈建设的整体质量。”4月1日,李生荣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

规划面积达2.06万方公里的西安都市圈,包括陕西4市1区的25个县(区、市),其中,咸阳有8个县(区、市)纳入都市圈建设范围,是除西安之外最多的地区。

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既是西安都市圈破局的基础条件,也是关键之举。自2002年西安、咸阳两市签署经济发展一体化协议书起,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已经走过20年。

“西安—咸阳一体化在设施互联、规划衔接、公共服务共享等方面已取得一定成绩,特别是年来,省委、省政府把理顺西安—咸阳一体化体制机制作为重点工作任务,着力破除制约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的瓶颈,取得了初步成效。”范晓鹏说。

2021年,陕西省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西安市全面代管西咸新区的指导意见》,全面启动西咸新区体制机制改革,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进入新阶段。

今年以来,围绕落实省委书记刘国中去年11月25日在西咸新区调研时提出的加快一体化发展的要求,省发展改革委组织省级相关部门编制了交通、产业、创新、国土、生态、教育、卫生、社会保障8个领域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专项规划编制;制定了2022年西安—咸阳一体化工作要点,明确了7个方面20项重点工作任务;制定了《支持西安—咸阳一体化向纵深发展的若干政策举措》,初步提出了9个方面的具体支持政策,正在征求相关部门意见。

此次《规划》的落地实施,将进一步打通阻碍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的堵点难点。“《规划》编制过程中始终突出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这条主线。”李生荣说。

《规划》提出,将从省级层面加强统筹,进一步完善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在都市圈内率先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科创产业深度融合、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公共服务普惠共享。

省市联动、部门协同,在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向纵深发展的同时,将显著提升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发展能级,带动全域协同发展。

协同创新

构建高能级产业生态圈

“《规划》提出高水推进西安丝路科创中心建设,布局大型综合陕西实验室体系,确保在原始创新突破方面保持优势,并且在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着眼于构建区域一体的协同创新生态圈,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王凯说,这是《规划》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西安都市圈作为西北地区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和科技中心,一方面,创新台、科教资源密集,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持续保持在3.9%左右,居全国前列,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台数量居中西部前列。另一方面,西安创新成果产业转化和创新潜能释放不足,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不足30%,向周边地区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转移不够。

“从投资联系来看,西安与周边城市尚未形成紧密的经济腹地。”王凯说,西安与周边区域产业合作层次还需进一步提高,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还需进一步增强。

《规划》明确,将通过构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加速秦创原创新驱动台建设,建立跨区域、多模式产业技术创新联合机制,打造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环高校创新经济圈等举措,进一步优化区域创新布局,构建高效协同创新生态圈,共建多层次产业创新台,加速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高端服务业为重点、现代都市农业为特色的都市圈现代产业体系。

李生荣表示,《规划》着眼于发挥西安创新资源富集优势,把创新作为推动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突出秦创原创新驱动台建设,全力做强创新驱动发展引擎。到2025年,西安都市圈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4.2%以上。

未来的西安都市圈是一个创新驱动引领的高能级产业生态圈。《规划》提出,将进一步提升西安中心城市产业创新发展能级,重点布局总部经济、研发设计、高端制造、销售服务等产业,引导一般制造业向都市圈各功能板块转移,引领都市圈其他城市协同配套,优化产业布局,构建“一核、两轴、多组团”的发展空间格局。

网络化、多层次的西安都市圈发展空间格局将推动西安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咸阳、渭南、铜川以及杨凌、兴、富等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提供路径和支撑。

补足短板

拓展区域开放合作新空间

城市发展,交通先行。

都市圈也被称为轨道上的交通圈。在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中,都市圈基本范围的划定标准是1小时通勤圈。

按照《规划》,西安都市圈建设将加快完善以西安为中心的“米”字形高铁骨干网络,有序推进西安都市圈市域(郊)铁路发展,加快西安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推进西安东站规划建设。规划启动西安都市圈环线高速公路,加快西安外环高速东段等项目建设和京昆、包茂、福银等国家高速公路繁忙路段扩能改造,推进210国道、211国道、312国道等西安周边国道过境环线建设,加快形成“三环十二辐射”的高速公路网络格局。高水建设西安国际航空枢纽,加速建设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强化机场与轨道、公路交通衔接,加大城际机场大巴开行力度。

《规划》还明确将完善都市圈物流体系,加强西安陆港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推动陆港、空港台对接、资源共享,支持城市间合作共建物流枢纽,加快形成“枢纽协同、陆空联动”物流发展新格局。

“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能加速区域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便捷畅通,全面提升渭南中心城区要素汇聚能力、产城融合水、辐射带动效应,助力渭南更好承接转移产业和发展配套产业。”赵晓军说。

拓展区域开放合作新空间,《规划》中把协同推动更高水改革开放作为八项重点建设任务之一,将通过高水建设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建设“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深化陕西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推动开放合作园区建设等举措,着力加快西安“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建设,共建高水开放台,共同营造更具吸引力的营商环境,塑造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新优势。

西安都市圈地处我国“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中陆桥通道横轴和包昆通道纵轴的交会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大局和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2021年,西安都市圈进出口额、外商直接投资额分别占西北地区的62%和88%。

“西安都市圈地处新亚欧大陆桥和中蒙俄经济走廊的交会处,对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至关重要。”王凯说,通道网络完善的西安都市圈,在国家对外开放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人便其行,物畅其流。四通八达的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将促进区域要素市场一体化,推动区域资源优化整合,进一步提升陕西对外开放发展水,带动西北地区和黄河中游地区积极融入双循环,实现高质量发展。(记者杨晓梅)

记者手记

打好“同心结”唱好“联手戏”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同意《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这是继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都市圈规划之后,国家批复的第5个都市圈规划。

《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的获批,标志着国家层面的现代化都市圈培育发展战略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同时也预示着“大西安”加速成型,“西安”二字代表的不仅仅只是“一座城”了。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城市群和都市圈是城镇化进程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趋势。早在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就出台了《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明确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主体形态,是支撑全国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台。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简单说,培育都市圈是从城镇化到新型城镇化即城市群的中间阶段。有专家表示,初步估算,今后10年,都市圈建设每年能为全国经济提供至少0.5到1个百分点的增长动能,更将为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具体到陕西,年来,咸阳、渭南、铜川、杨凌等地以西安为中心,相向一体化发展、协同联动发展趋势日益明显,西安都市圈空间形态加速形成。但打造西安都市圈不是简单将“4市1区”捏合在一起,而是要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和历史文化魅力的现代化都市圈。目前来看,作为西北地区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科技中心和对外交流中心,西安都市圈范围在2020年底,常住人口1802万人,地区生产总值约为1.3万亿元,接全省的50%、西北五省区的25%。培育建设西安都市圈,不仅是完善国家高质量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对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陕西乃至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将深刻改变都市圈范围内“4市1区”区域发展能级,提升对关中原城市群的支撑能力和对我国西北地区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更好助推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更好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更好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如今,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已经转换成为城市群和城市群、都市圈和都市圈的竞争。众所周知,建设好西安国家中心城市是国家战略使命。但在GDP破万亿元以及人口破千万以后,西安也遇到了自己增长的烦恼:城市功能布局不够优化,需进一步发挥中心城市“外溢”效应,向周边地区有序疏解非核心功能和部分产业,形成与规模相匹配的大都市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发展格局。同时,推动关中原城市群建设也需要进一步推动人口和经济活动向优势区域集中,这样才有利于其他区域更好地承担重要的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等功能。

培育建设西安都市圈,使其成为高质量市场经济要素集聚和自由流动区域,需要我们坚持一盘棋整体谋划,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发力,打破各城市之间的“围墙”,处理好中心和外围的关系,进一步发挥好西安核心引擎的引领辐射作用,推进西安中心城区瘦身强体,明晰各城市功能定位,强化分工协作、融合互惠、功能互补,真正打好“同心结”,唱好“联手戏”。

都市圈并不是简单地要让城市更大,而是要强化其辐射带动作用。培育建设一个高质量的都市圈,还需要不断提升都市圈发展能级和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把创新驱动摆在核心位置,利用好陕西科教资源优势,加快秦创原建设,推动“两链”深度融合,形成引领全省乃至更大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支撑和强劲动力。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站在新发展阶段,陕西将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高水建设现代化西安都市圈,努力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彰显更大担当、展现更大作为。(王向华)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Copyright© 2014-2020 中原网视台(www.hnmd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