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焦虑”,该如何破?

时间:2022-04-08 23:00:28 来源: 九派新闻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你好!

一些单位招考,35周岁以下是硬性门槛;在企业就职,“35岁+”遭遇职业天花板;打开互联网,类似“35岁之前是人力资源,35岁之后就成了人力成本”的戏谑之语不时出现。谈到“35岁门槛”,不少人有话说,社交平台上“如何看待就业35岁门槛”的话题阅读量超4亿,可见一斑。“35岁焦虑”也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情绪,今天,我们就从此聊起。

“35岁现象”已是老生常谈,它是发生在身边的骨感现实,也是让许多人感觉碰到天花板的惴惴不安。某企业发布的报告显示,2021年80.1%的中高龄求职者认为找工作的最大困难是年龄限制。有时候,35岁是清清楚楚的门槛线;有时候,35岁是边界模糊的分隔符。从“上不去下不来”的发展困境,到互联网“大厂”的“中年危机”,再到二次就业难,35岁悄然成为社会时钟上一个扎眼的分界线。

30来岁,未到半局,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和工作经验,正是干事创业的黄金年龄,为何反而成了许多人的坎?表面看,这是个人职业发展的困境,深究起来,也与职场生态、社会舆论等外部环境分不开。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看,35岁属于成年早期(20—40岁)的后段,人的生理机能开始下滑。同时,许多人进入了“上有老下有小”的爬坡过坎期。体力精力下降、家庭俗务牵扯,担心他们无法全情投入是一些用人单位将其拒之门外的原因。除此之外,也不乏控制成本、方便管理等考量。工作生活、内外因素叠加,共同推动了“35岁焦虑”。还要看到,但凡扯上中年危机的话题、营销总不缺流量和市场,鼓吹、消费年龄焦虑成为一门红火的生意,也成倍放大着这种焦虑。

不可否认,一些行业工作强度大、技术更新快,人员年轻化有其合理性,新老相继、优胜劣汰也是职场常态。不过,人为划定职场荣枯线、分水岭,显然不符合人才成长规律,也不适应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更何况,用人所长方能人尽其才,这也是企业人事管理不争的共识。人们的受教育年限在延长,人均寿命在不断提高,人为压缩职业生命不科学也不公平,更会助长焦虑情绪,反而增加招聘、培训等方面成本。同时,老龄化、少子化挑战加剧,根据人口结构的变化调整用工观念和用工结构势在必行。

没有人永远年轻,“35岁焦虑”不只关乎一己悲欢,更是整个社会需要合力纾解的难题。作为个体,人们需要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作为家庭的中间力量,他们背负养家糊口的艰巨责任,尤需政策的强力托举。这两年,“吃青春饭”“35岁门槛”等成为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的热议话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坚决防止和纠正性别、年龄等就业歧视,着力解决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突出问题”,正是对大众呼声的回应。就此而言,相关部门当携起手来,从政策引导和法律法规等多个层面入手,循序渐进地拆除各种明里暗里的年龄歧视,畅通中高龄求职者的就业空间,更好满足人们的就业期待。

应该说,职场有竞争,彻底消除焦虑并不现实。我们期待就业环境更加友好,也不能否认,能力与年龄相匹配是市场实实在在的期待,更是个体如何赢得竞争的颠扑不破的真理。当前,知识、技能以及各类生产要素加速迭代,对个人的持续学习、更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从报班充电的职场人士,到身兼数职的“斜杠青年”,他们在延伸能力边界、突破职业瓶颈的同时,也在练就快速转身的本领,充盈应对不确定性的底气。面向未来,与其惴惴不安、忧心忡忡,不如化年龄焦虑为能力焦虑、本领恐慌,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在时代潮起潮落中把稳人生之舵。

这正是:没有人永远年轻,不妨碍吟啸徐行。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Copyright© 2014-2020 中原网视台(www.hnmd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