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薯”发展成“大产业”,河南这个村靠酸辣粉实现年产值4.5亿

时间:2022-03-15 19:23:10 来源: 大河财立方


【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 段伟朵)“去年,裴寨村创办的红薯酸辣粉生产企业实现产值4.5亿元!”近日,参加完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返回家乡的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辉县市张村乡裴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裴春亮告诉记者,近年来,他带领乡亲们发起了一场“红薯革命”,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带动一方百姓致富奔小康的路子。今年全国两会上,他提出了关于建设河南红薯产业集群的建议。

【数据】河南小村,靠酸辣粉实现年产值4.5亿

“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这是过去流传在河南农村的一句俗语。河南省辉县市张村乡裴寨村地处太行山区,地少、水少、石头多,不打粮食,盛产红薯。如何让村民们靠着红薯也能富起来?裴春亮的“组合拳”就是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创建股份制企业、扩建商业街、创办扶贫跨境电商、建设服装产业园、实施“红薯革命”,让乡亲们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实现“人人有活干、家家有钱赚、户户是股东”的致富梦。

“像我们家乡地处豫北浅山区,纯手工红薯粉条是当地一大特色。去年,裴寨村创办的红薯酸辣粉生产企业实现产值4.5亿元。”裴春亮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种植红薯成本约700元/亩,应季鲜食红薯销售大约1元/公斤,每亩按产量较低水平2500公斤计算,纯收入1800元/亩。经贮藏错季销售可达2元/公斤以上,纯收入4300元/亩以上。但是,如果将红薯制成酸辣粉再售卖,那价值可大不一样——每5公斤红薯可制得1公斤红薯淀粉,可加工出12碗酸辣粉,市值96元,其增值幅度达20倍。此外,该产业还可以带动种植、加工、调味品、包装印刷业、运输业乃至电商零售业等产业链的发展。

裴春亮介绍,为了延长、补齐产业链条,实现红薯从育苗、种植、采收到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一条龙。经过去年一年的筹备,占地2000亩的“裴寨乡村振兴产业园”已破土动工。年内将完成8座标准厂房建设,承接企业入驻。

【建议】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金融支持,聚焦“红薯产业”

“近年来,随着红薯低糖、低热、低脂肪的营养学特性被消费者认可,红薯市场供需两旺。红薯是我国主要杂粮作物之一,相关产业链产品多达30多种。河南省的红薯种植面积位居全国第三,特别是在豫北、豫西偏远山区,红薯耐旱、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比小麦、玉米的产出效益还高。”裴春亮说。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裴春亮深知,乡村振兴,产业为先。通过到辉县市太行山区一带和林州市部分乡镇走访,他认为,红薯作物可以发展成大产业。今年全国两会上,他提出了关于建设河南红薯产业集群的建议。

就红薯产业集群发展,裴春亮提出三点建议:一是产学研深度融合。立足红薯主产区,依托科研院所,结合龙头企业,从育种技术、加工工程技术和薯类培训推广三方面入手,建议国家支持河南建设国家级薯类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形成红薯育、繁、加工和推广技术体系,促进红薯产业健康发展。加强专用品种选育与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建设优质红薯育苗基地。尤其要大力开展农民培训,示范推广新品种栽培技术,扩大良种繁育面积,进而提升红薯产品质量。

二是补链强链。在红薯产地尽快建设规模化红薯淀粉精深加工生产线。红薯浑身都是宝,既可以从红薯中提取淀粉,还可以从薯渣中提取膳食纤维,从废水中提取蛋白粉等。如果建设日产1000吨以上的淀粉生产线,就可以发展精深加工,促进红薯综合开发利用,延长产业链,使农民种植有目标、企业生产有货源,真正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促进红薯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是创新金融支持。建立农民、合作社和企业利益共享机制,构建互惠互利、多方共赢的长效机制。通过金融方式,建立多形式利益共享机制,提升价值链、拓宽增收链,让农民从农业提质增效中获得收益,从二三产业发展的增值收益中分享利润。

“我们已经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实现了全面小康,但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还非常大,需要立足我们当地特色,把‘小红薯’发展成乡村振兴的‘大产业’,真正让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共享发展成果。”裴春亮说。

责编:陈玉尧 | 审核:李震 | 总监:万军伟

关键词: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Copyright© 2014-2020 中原网视台(www.hnmd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