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首次提请审议 完善消除就业性别歧视的机制

时间:2021-12-21 14:22:19 来源: 北京青年报


12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在京开幕。包括黄河保护法草案、妇女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有组织犯罪法草案、黑土地保护法草案在内的多件法律草案提请会议审议。

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这是妇女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据新华社报道,此次修订草案着力完善相关制度机制和保障法律措施,明确就业别歧视主要情形,规定学校和用人单位对骚扰应当采取的预防和制止措施,对离婚时家务劳动经济补偿增加规定,为促进男女等和妇女全面发展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招录(聘)不得限定男或规定男优先

据悉,妇女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重点针对就业别歧视、职场和校园骚扰等问题作出修改,明确就业别歧视的主要情形,完善消除就业别歧视的机制;针对互联网台用工等新的就业形态,明确规定应当参照适用本法的相关规定,增强新形势下对妇女就业的全方位保护;列举骚扰的常见情形,并规定学校和用人单位应当采取的预防和制止措施;进一步细化、强化了法律救济和法律责任等。

修订草案新增规定,用人单位在招录(聘)过程中,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不得实施下列行为:限定男或者规定男优先;除个人基本信息外,进一步询问或者调查女求职者的婚育情况以及意愿;将妊娠测试作为入职体检项目;将限制婚姻、生育以及婚姻、生育状况作为录(聘)用条件;其他以别为由拒绝录(聘)用妇女或者差别化地提高对妇女录(聘)用标准的行为。

修订草案明确,互联网台企业组织劳动者进行台用工的,参照适用前款规定。

修订草案新增规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当将招聘、录取、晋职、晋级、评定专业技术职务过程中的别歧视行为纳入劳动保障监察范围。

用人单位应制定禁止骚扰的规章制度

妇女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新增规定,禁止违背妇女意愿,以下列方式实施骚扰:具有含义、暗示的言语表达;不适当、不必要的肢体行为;展示或者传播具有明显意味的图像、文字、信息、语音、视频等;暗示发展私密关系或者发生关系将获得某种利益;其他应当被认定为骚扰的情形。

一方面,用人单位应当采取下列措施预防和制止对妇女的骚扰:制定禁止骚扰的规章制度;明确负责机构或者人员;开展预防和制止骚扰的教育培训活动;采取必要的安全保卫措施;设置投诉电话、信箱等,畅通投诉渠道;建立和完善调查处置程序,及时处置纠纷并保护当事人隐私;其他合理的预防和制止措施。

另一方面,学校应当对女学生开展适合其年龄的教育,提高其防范侵害、骚扰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应当建立预防侵害、骚扰的工作制度;对侵害、骚扰女学生的违法犯罪行为,学校不得隐瞒;对遭受侵害、骚扰的女学生,学校、公安机关、教育行政部门及相关人员应当保护其隐私。

禁止用迷信、精神控制等手段残害妇女

另外,妇女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针对离婚时家务劳动经济补偿增加规定:女方因抚育子女、照料老人、协助男方工作等承担较多义务的,有权在离婚时要求男方予以补偿。补偿办法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修订草案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在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和提供公共服务时,应当确保女厕位多于男厕位,合理配建母婴室等公共设施,以及在关心关爱困境妇女、补充有关经费保障等方面作出更加细化的规定。另外,修订草案细化了对妇女生命健康权的保护措施,明确医疗机构施行生育手术、特殊检查或者特殊治疗时,应当征得孕产妇本人同意,在孕产妇与其家属或者关系人意见不一致时,应当尊重孕产妇本人意愿。

修订草案明确禁止用迷信精神控制(PUA)等手段残害妇女。修订草案规定,妇女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不受侵犯。禁止虐待、遗弃、残害以及其他一切侵害妇女生命健康权益的行为。禁止杀害、遗弃、残害、出卖、非法送养女童;禁止歧视、虐待生育女婴的妇女和无子女的妇女;禁止用迷信、精神控制等手段残害妇女;禁止虐待、遗弃病、残妇女和老年妇女。

修订草案规定,妇女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受到侵害或者因疾病、生育、家庭暴力等处于危难情形的,公安机关、民政部门、医疗机构等组织和负有法定救助义务的个人应当及时施救。

相关

突发事件应对法修订:拟进一步完善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制度

12月20日举行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对突发事件应对法进行修订。

提请会议审议的草案,对现行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名称、体例结构及条文顺序等进行了调整,进一步完善了管理体制、应急保障制度等方面内容。

现行的突发事件应对法自2007年公布施行以来,在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年来,突发事件应对管理工作遇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对突发事件应对管理工作带来了新挑战,亟待通过修改该法予以解决。

草案提出,国家建立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为了保障突发事件及其应对管理相关信息及时上传下达,草案提出,建立网络直报和自动速报制度,提高报告效率,打通信息报告上行渠道。

草案对完善应急保障制度作出具体安排,规定: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制度,动态更新应急物资储备品种目录,完善重要应急物资的监管、生产、采购、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体系,促进应急产业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建立健全应急运输保障体系,保障应急物资和人员及时运输;建立健全能源应急保障体系,保障受突发事件影响地区的能源供应。草案还提出,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储备基本的应急自救物资和生活必需品。

草案注重保障社会各主体合法权益,提出在突发事件应对管理工作中,应当给予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孕期和哺乳期的妇女等群体特殊、优先保护。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草案提出,任何单位和个人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本组文/本报记者孟亚旭)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Copyright© 2014-2020 中原网视台(www.hnmd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