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故宫遗址展览馆建成开放 前世今生时究竟有哪些亮点呢?

时间:2021-07-23 13:40:54 来源: 金陵晚报


南京明故宫自1366年始建以来已经历了600多年的风雨,其遗址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日前,明故宫遗址展览馆建成开放,通过独特的展陈方式让这座曾经象征中国封建皇权统治核心的皇家宫殿,述说着那些恢弘悲壮的故事,唱诵着南京城的古都诗篇。

那么,展览馆在讲述古都南京最耀眼的地标和文化名片之一——明故宫的前世今生时究竟有哪些亮点呢?

观一馆而知一城

观一城而知天下

上午9点不到,天气已非常炎热,明故宫遗址公园南侧人群络绎不绝,他们在排队等候进场参观。经过室内布展及外立面出新,展览馆虽然总体展示面积达到366方米,并分为上下两层展示空间,但出于疫情防控和观展效果需要,场馆最大承载量为30人,参观人员刷身份证即可入馆免费参观。人群中更有不少学生,听他们交流说话,发现竟然都是从外地而来,其中不乏来自东北、广东的游客。

观一馆而知一城,观一城而知天下。走进明故宫遗址展览馆,记者发现展览从“巍峨宫阙”“帝都时代”“南都之后”三个主题板块,展示明故宫的历史与现在。第一层属于“看得见的空间”,这是空间上的古今对话,展陈形式以明代故宫艺术模型、多媒体沙盘为核心展项,全景再现明代皇宫作为天子宫阙的建筑面貌,再现大明宫廷天下至尊的雄姿。第二层属于“看不见的时间”,展陈形式以明初发生在皇宫内的登基、理政、殿试、封藩、修典、外交等故事,结合史诗壮丽的图文描绘,共同呈现出明初大明皇宫历史的波澜壮阔。

“大明开国,定鼎金陵;恢弘万千,吞吐天地;皇城磅礴,四海威仪。”恢弘大气的音乐、声情并茂的解说……无一不彰显着这座曾经象征中国封建皇权统治核心皇家宫殿的辉煌。明故宫遗址公园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展览馆核心设计理念就是围绕大明天下,凝聚数百年岁月的精髓底蕴,以高度象征、史诗、浪漫的皇家设计情境表达,通过精致优雅的设计语言进行细腻描绘与表现,从而体现出明故宫的深沉厚重、博大深远,并由此呈现出大明宫廷的威严肃穆和风云变幻的历史长卷。

历史文献考古实证

让展览扎实可考

展览内容扎实可考,让人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明故宫由皇城和宫城两部分组成,合称“皇宫”。其布局严谨,宫阙相望,集历代宫廷建筑之大成,并开一代新制,成为以后营建明北京紫禁城的范本。关于明故宫的建造过程,民间一直有“迁三山填燕雀”的说法,展览中即对此内容进行了充分展示。为了让观众对所列历史有更深切的认识,相关文献也被呈现出来了,比如据《明太祖实录》卷21指出“上乃命刘基等卜地,定作新宫于钟山之阳”;图版《京城山川图》,即明《洪武京城图志》,则交代了南京特殊的地形,“由于地处丘陵地带,地难寻,老城区是历朝建都的旧址……加之老城区旧房拆迁困难等原因”。据史料记载,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命令刘基在城东钟山的“龙头”前寻得风水宝地,填燕雀湖,建起新宫。这正是当时的燕雀湖(现前湖)的位置,为此,朱元璋征发军民工匠20多万人,填燕雀湖建造皇宫,明故宫也因此成为中国都城史上唯一一个填湖建宫的遗址实例。

2012年,考古人员在各条探沟内均发现了青灰色的淤泥层,经过对各探沟内夯土层的局部解剖,午朝门公园和明故宫遗址公园内均发现有青灰色的淤泥层。这些淤泥层位于明故宫建筑遗址的夯土层下方,距离地表深度5米,土层内多为青灰色的淤泥,与上部夯筑坚实、质地紧密的夯土层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专家表示,这些淤泥应该是当年填埋燕雀湖时留下的原始堆积,这为印证“填燕雀建皇宫”的文献记载提供了考古实证。

尽管明故宫遗址所留文物不多,但展览仍进行了科学的考证与复原,比如对午门、东华门的复原模型。说到朱元璋在建设明故宫时的创新之举,展览交代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三次演变,并展陈出著名建筑学家吴良镛的相关考证: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一宫”“两进”“三殿”三个时期。“一宫”即只有一进的宫殿院落,流行于西周以前;“两进”即包含前朝与后寝的宫殿建筑,西周时出现,一直沿用至唐代;“三殿”即在中轴线上建设三组宫殿,分别供大朝、常朝、日朝使用,唐高宗时期出现。朱元璋在建设明故宫时力主恢复汉制,在三殿基础上加以创新。

朱元璋定都南京,朱棣把都城迁到北京,一南一北,两座城都留下了宏伟的古建筑。事实上,明朝还有一个陪都,那就是位于安徽凤阳的中都。对这段历史的诠释,展览以小见大,通过明三都皇城发现的建筑构件对比图,把北京故宫瓦当、明中都遗址出土的黄釉琉璃瓦当、南京明故宫黄釉琉璃龙头进行对比,展现了明朝的三座都城不同的命运。

小小说明牌

彰显知识和趣味

展览形式生动有趣,寓教于游、寓学于赏,让人能在不知不觉中了解到明故宫的相关历史知识;即便是方寸之间小小的说明牌,也能做到严谨而不失活泼。

南京明皇宫建筑群,以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建筑规模、屋顶形式、色彩、装饰及命名与尺寸的象征,彰显出恭奉天命而治天下的神圣功能,并为国家政治活动的举行提供了具有国家精神意义的空间场所。朱元璋即与闻名天下的秦淮灯会有着不解之缘。南京的元宵赏灯俗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明代达到高峰。由于朱元璋提倡灯节,并将每年元宵节张灯时间延长至十夜,使之成为中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灯节,明朝洪武五年元宵节,朱元璋更是别出心裁地下令在秦淮河上燃放万盏水灯,朱棣则正式将灯节作为法定假日沿袭下来。

朱元璋对科举制度也有所改革。明代科举始于洪武三年,次年春,朱元璋在奉天殿主持了即位以来的第一次殿试。所谓殿试,又称廷试,即由皇帝亲自主持考试,圈点状元,是科举考试的最终环节。洪武十七年,朱元璋命礼部颁行“科举成式”,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并为后世所长期沿用。据统计,明初三朝在南京实际举行了12次殿试。考场设在奉天殿或文华殿,考试时间以一天为限。

由展览可知,作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最初并不是这个名字。明成祖即位后,为整理知识,令解缙等人修书,首次成书于永乐二年,初名《文献大成》,但明成祖因此书“所纂尚多未备”,不甚满意。永乐三年,明成祖再命人重修,动用朝野上下共2169人编写,参用南京文渊阁的全部藏书,永乐五年定稿进呈,明成祖看了十分满意,亲自为序,并命名为《永乐大典》。

南京明故宫还是郑和下西洋的决策之地,洪武年间,为保证沿海地区安全,休养生息,全国实行海禁政策。永乐皇帝即位后锐意改革,派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远航,完成了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

诸多细节

提升观展体验

为了增强观展的互动和体验感,展览更是动用了诸多数字媒体,并让人由古到今联系起身边的现实情况。对永乐白瓷进行解释时,语言透露着小小的俏皮:许多都薄到半脱胎的程度,能够光照见影,给人以一种“甜”的感觉,所以“甜白”瓷因此得名。

影视剧中对朝会多有展示,朝会究竟是怎么进行的?在明朝,朝会是皇帝召集臣僚商议政务的主要活动,分为大朝和常朝。大朝一般在正旦、冬至和万寿圣节时举行,为礼节的朝会;常朝分为朔望朝和日朝,朔望朝一般在农历初一、十五于奉天殿举行,也属于礼节的朝会。日朝则是皇帝真正处理政务的朝会,分为早朝和午朝。洪武十一年,明廷向文武朝臣颁发刻有官称的象牙小牌,朝参时必须佩带,否则门卫官有权将其拒之门外。牙牌不准私自转借,否则一旦查明,以律论罪。官员亡故或罢免,牙牌必须交回内府。

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南京作为留都,依然保留着与北京相对应的六部衙门和各级政府部门,在全国的政治格局中依然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经济和文化依然繁盛。然而,作为留都宫殿的明故宫却命运多舛,在灾害与战乱中几经损毁,殿宇楼阁化为尘土,宫阙仅余断壁残垣。年来,明故宫多处建筑遗址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而相关考古发现,也让后人得以一窥明代皇家建筑构件的华丽瑰美。

比如随着汛期来临,皇家建筑的排水系统也让后人大开眼界。一条600多年前皇宫“排水管道”被发现,呈东西走向,残长8米左右,宽约0.45米,由三面石板砌筑围合呈水槽状。其所用石材质地坚实,砌筑手法规整考究,两侧石板上沿还特意切削出向内凹陷的斜角,可以将外部积水集中在水槽内快速排出。

明故宫遗址出土了一件雕刻精美的龙首形散水构件,该构件造型为龙头状,龙角微微上扬,双目圆睁,龙嘴处还有用作排水的孔洞。专家表示,这一构件当年是放置于奉天殿外的高台四面,用来排出台上积水的“散水孔”,雕工精美绝伦。( □南报融媒体记者 王峰)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Copyright© 2014-2020 中原网视台(www.hnmd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