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基于9省份8075名乡村教师的调查研究 乡村教师各方面待遇明显提升

时间:2021-09-24 10:24:32 来源: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杂志


2015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文件提出,要提高地位待遇,不断改善乡村教师的生活条件。经过为期5年的努力,政策要求是否得到有效落实?乡村教师地位待遇是否改善?2019年9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在全国东中西9省份,通过问卷星台向乡村教师发放调查问卷,采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管理,主要开展频度、方差和相关分析。

乡村教师各方面待遇明显提升

在调查中,我们对乡中心区学校、乡村小学教师、教学点教师以及东部、中部、西部乡村教师等都发放了问卷。通过对不同别、年龄、教龄、职称的乡村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结构访谈,初步得出如下结论:

工资待遇明显提高。一是享受生活补助的乡村教师不仅仅局限于中西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调查数据显示,59.1%的乡村教师享受到生活补贴,西部达到66.4%、中部为57.7%、东部为51.9%,抽样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全部享受生活补贴。二是享受多种保险和救助。95.6%的乡村教师享有住房公积金和各项社会保险,依法为教师缴纳住房公积金和各项社会保险费的政策要求有效落地。抽样省份积极推进大病救助和困难救助,9.1%、7.9%的乡村教师分别享受到大病救助、困难救助,中部抽样省份这一比例相对较高,分别达到9.9%、9.2%。三是享有住房优惠。38.8%的乡村教师享有周转房或教师宿舍,已购买住房的乡村教师中有7.2%的教师享受到购房优惠。四是获得多样补助。35.8%的乡村教师享有交通补助,东部乡村教师享受比例最高,达到47.6%;7.62%的乡村教师享受到学费代偿,12.9%的乡村教师享受到一次奖励,23.8%的乡村教师享有物质奖励。

从抽样省份的调查结果来看,各省份不仅切实落实了中央要求,且扩大了补助范围,采取多样的补助形式,切实改善了乡村教师待遇,提高了乡村教师工资收入。调查数据显示,21.6%的乡村教师对5年的工资增长表示满意,34.8%的乡村教师认为5年的工资增长还可以。

工作条件显著改善。经过5年的努力,乡村教师办公环境显著改善。48.9%的乡村教师认为工作环境有了明显改善,25.8%的乡村教师认为有所改善,且能满足教育教学需求;62.2%的乡村教师认为学校安全明显改善,25.7%的乡村教师认为有所改善,任教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受尊重程度有所提高。12.5%的乡村教师认为受社会尊重程度比5年前有显著改变,45.1%的乡村教师认为有改变;12.4%的乡村教师认为受家长尊重程度比5年前有显著改变,46.2%的乡村教师认为有改变。

以培训为核心的专业地位显著提升。78.1%的乡村教师能够参加专业培训,其中东部乡村教师能够参加培训的比例达到90.3%。不同培训已能满足半数乡村教师的教育教学需求:培训方法(讲授、观摩、研讨、专家指导下的研修)满足47.8%的乡村教师需求、培训方式(线上、线下、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等)满足47.5%的乡村教师需求、培训内容(教育理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满足46.7%的乡村教师需求、培训层次(国培、省培、市培、县培、校培)满足40.3%的乡村教师需求。38.8%的乡村教师认为培训有效达成专业成长预期,37.3%的乡村教师认为培训促进了自身的专业成长。

分析发现,不同群体乡村教师的待遇存在差异

调查数据显示,17.5%的乡村教师认为5年来地位显著得到提高,有变化的比例达到44.6%,不同群体乡村教师存在差异,并与多种因素相关。

不同群体乡村教师对5年来教师地位显著改善的认同存在差异。

东中西部乡村教师对地位显著提升的认同存在非常显著差异(P﹤.001),东部乡村教师最高,西部最低。乡中心区学校教师、村小教师和教学点教师对地位显著提升的认同存在差异(P﹤.05),教学点教师最高,乡中心区学校教师相对较低。不同别乡村教师对地位显著提升的认同不存在差异(P﹥.05)。不同年龄乡村教师对地位显著提升的认同存在非常显著差异(P﹤.001),50周岁及以上教师最高,35—49周岁教师相对较低。不同教龄乡村教师对地位显著提升的认同存在非常显著差异(P﹤.001),30年以上教龄教师最高,5—10年教龄教师认同度最低。

不同职称乡村教师对地位显著提升的认同存在非常显著差异(P﹤.001),高级教师最高,二级教师最低。不同身份乡村教师对地位显著提升的认同存在非常显著差异(P﹤.001),支教教师最高,交流轮岗教师最低。

基于访谈数据,上述不同群体乡村教师对地位显著提升认同差异的原因如下:

第一,东中西部乡村教师对不同激励制度满足需求认同的差异主要源于经济基础,东部地区教师工资水整体偏高。

第二,政策倾斜是教学点教师认同教师地位显著提升的根本原因,“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地位待遇越高”的政策要求有效落地,让教学点教师享受到政策红利;同时,教学点教师认为奉献精神对乡村教师是至关重要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教师。

第三,35—49周岁乡村教师认同教师地位显著提升有所偏低的原因有三:一是这一年龄段教师家庭生活压力偏高,子女教育、父母赡养均需特别关照,处于家庭建设重要节点;二是工作压力强,这一年龄段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职业生涯发展阶段正处于成熟型教师走向骨干型教师、专家型教师阶段,处在停滞与成长的职业发展转折关键期;三是同其他年龄段教师相比,政策倾斜支持较少,青年教师有每年度“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50周岁以上教师有30年教龄的荣誉奖励,而35—49周岁乡村教师作为中坚力量却随时面临交流轮岗的压力。

第四,二级教师对地位显著提升的认同度偏低,主要在于二级职称教师处于初级职务阶段,升至中级职务阶段受到多方面条件的制约,其中一级教师(中级职务)升至高级教师的名额、比例、标准的限定,导致大批一级教师很难晋升高级职称,也限定了二级教师的职称晋升,既影响了工资收入,也因此限定了二级教师在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评选上的职业认可和发展。

第五,不同身份教师的差异在于政策指向影响了部分教师的认同度,交流轮岗教师虽然享有交通补贴和生活补贴,提高了轮岗前的收入水,但在工作环境、居住条件(宿舍)、任教安全方面都低于交流轮岗前水,且工资和绩效变化较少;专业发展中主要体现为输出,因到乡村学校任教,地位不升反降,成长预期也相对偏低。支教教师的服务期限制有效鼓励了支教教师服务意识,服务期满后,无论在未来创业,还是报考公务员或硕士研究生,都享有优惠、优先政策。

乡村教师对5年来地位显著改善的认同与对教师职业专业认同呈正相关关系。

基于双变量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乡村教师对5年来地位显著改善的认同与对教师职业专业认同有显著相关关系(P﹤.001),且呈正相关,即乡村教师越是相信教师职业专业强、越是相信教师职业需要不断奉献、越是具有“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价值情怀,对5年来地位显著改善的认同越高。

乡村教师对5年来地位显著改善的认同与对教师职业幸福的认同呈正相关关系。

教师的幸福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出发点和归宿。调查数据显示,31.0%的乡村教师认为作为教师是幸福的。基于双变量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乡村教师对5年来地位显著改善的认同与对教师职业幸福的认同有显著相关关系(P﹤.001),且呈正相关,即越是幸福认知度较高的乡村教师,对5年地位显著改善的认同越高。

村民需要乡村教师帮助与乡村教师受邀参与乡村集体活动的需求程度不对等。

调查数据显示,59.5%的乡村教师因村民需要帮助过村民,但只有25.9%的乡村教师受邀参加过乡村集体活动。这表明乡村集体对乡村教师的重视程度与乡民个体对乡村教师的需求程度并不一致。

结论与建议

基于调查发现和分析讨论,课题组得出如下结论:第一,经过5年的努力,乡村教师地位待遇显著改善。第二,不同群体乡村教师对5年来教师地位待遇显著改善的认同存在差异。第三,越是相信教师职业专业强、教师职业需要不断奉献、“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教师职业幸福感越强的乡村教师对5年来地位显著改善的认同越高。第四,乡村教师的文化引领作用需要进一步融入乡村文化振兴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乡村教师地位待遇,推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高质量发展,今后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

第一,不断完善乡村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机制。不断提高工资待遇是教师地位改善的基础,细化乡村教师均工资收入水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均工资收入水指标体系是保证乡村教师工资收入的关键环节。乡村教师与公务员各有其职业特,应建立符合双方特征的指标体系,通过绩效工资改革关注各自的特殊,如细化乡村教师的课时量、教学一线、班主任津贴等。将生活补助纳入乡村教师工资体系,将临时补助政策转化为固定政策。建立并完善乡村教师宿舍标准,尤其对不同群体乡村教师,应采用不同的单身宿舍标准和家庭宿舍标准,并随着经济发展和环境变化,适时提高住房标准,为乡村教师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

第二,以提高乡村教师培养培训质量提升乡村教师专业地位。提高乡村教师生源质量,加强定向招生、定向培养。提升乡村教师培训质量,在注重送教下乡的同时,拓宽乡村教师培训机会,让更多的、不同群体的乡村教师走出去参加培训、研修和跟岗学,促进乡村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

第三,将乡村教师文化引领融入乡村振兴体系。挖掘乡村教师乡村知识分子的作用,建立乡党委和政府、村委会和乡村学校人员共同参加的乡村振兴联席会议制度,既注重解决乡村教师面临的困难,又为优秀乡村教师参与乡村治理、推动乡村振兴提供更多渠道,更好地实现其职业理想和服务社会。

(作者高慧斌,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民族教育》杂志2021年第9期)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Copyright© 2014-2020 中原网视台(www.hnmd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