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别人家的孩子”又如何?人生的道路不该越走越窄

时间:2022-03-18 22:14:50 来源: 河南大小事儿


□邱彤(郑州大学)

近日,从西安交通大学招生办传来消息,郑州中学的四名同学顺利通过多个模块的综合测试,被西交大本硕连读少年班录取,这就意味着他们将不再参加中考、高考以及研究生入学考试,从初中直通硕士。(3月17日 猛犸新闻)

放眼评论区,除了“神童”“学霸”等溢美之词以外,诸如“又是别人家的孩子”“我家孩子什么时候也能这么争气呀”等言论充斥荧屏。这样的话,很多人恐怕非常熟悉。从小到大,我们身边总是遍布“别人家的孩子”的身影。小时候隔壁邻居家的第一名,抑或是现在新闻报道中像郑州中学的四名同学,他们如同谪仙在山顶眺望人间烟火,而“我们”是仰望山顶的芸芸众生。

每一位父母都热切地期望自己的孩子也是所谓“别人家的孩子”,成为自己引以为傲的对象。于是,“鸡娃”现象愈演愈烈,天价补习班屡禁不止,学霸笔记成为了最抢手的资源……父母给孩子打鸡血,不断给孩子报名补习班、兴趣班,不停地勉励、甚至压迫孩子去拼搏——参加奥数而且必须要获奖;讲一口流利的英语甚至报考托福;不管钢琴还是小提琴,乐器也要精通一种……据调查显示,我国高中生平均睡眠时间仅6.5小时,初中生和小学生的睡眠时间也不过7.5小时左右。孩子们每天拖着一身疲惫,竭力完成每日的学习任务。他们已经背负着这个年纪不该承受的“包袱”,可即便如此,“别人家的孩子”依然是父母不变的说辞。

诚然,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态可以理解,这是社会心理自然而然的投射。但是加油不是变相“加码”,激励也不是过度施压。伤害对比会给孩子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在技不如人的心理暗示与自我怀疑的压抑心理的双向加持下,家长不断“加杠杆”的弊端已然凸显。“变了味的爱”只会适得其反,最终让双方黯然神伤。

此外,媒体和社会过于美化“天才少年”的形象,一方面,有助推教育焦虑的嫌疑,另一方面,对于当事人来说,也未必是好事,的确,一考免三考的孩子很优秀,但这样大肆地报道是否人为地给这些少年定下了苛刻的标准?未来,若他们不能成为别人期望的模样,他们又该何去何从呢?这是媒体利用此类“爆点”吸睛背后的隐忧。

曾经有一篇文章,题目叫做《做一个在路边鼓掌的人》,身为母亲的作者用更为宽容与亲和的笔调告诉我们:别的孩子光芒万丈,自己的孩子也在闪闪发光。成功的定义不应该局限于分数与成绩,成长也不应该被一纸试卷所束缚,人生的道路千万条,纵然成为不了别人家的孩子又如何?人生的道路依旧宽阔晴朗,人生的道路不该越走越窄。

来源:红网

作者:邱彤

编辑:张瑜

关键词: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Copyright© 2014-2020 中原网视台(www.hnmd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