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理念为公园城市赋能 在绿色发展中谱写新篇

时间:2020-11-02 14:52:16 来源: 成都日报


古老锦江水,纵贯三百里,润泽两千年。这五年,她见证着这座“蜀都味、国际范”城市的美丽嬗变。

行走于新打造的锦江公园,可见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碧水长流、生机盎然的宜居滨水廊已融入市民的“生活圈”;夜幕降临,你可以去一旁的九眼桥走走,楼宇、桥梁的灯光交相辉映,热闹的酒吧、店铺,演绎着成都特有的“烟火气”。

环境更美了,生活更好了,城市更强了,百姓更乐了。背后,离不开新发展理念的引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年前,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新发展理念,为成都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十三五”时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成都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推动城市发展从工业逻辑回归人本逻辑、从生产导向回归生活导向,实现了规划理念、发展方式、营城路径全方位深层次变革,市民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日趋增强。

5年来,在创新发展中砥砺前行

今年8月,成都高新区未来科技城相继与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将携手两大高校发力科技创新——依托电子科技大学,聚集了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实验室、通信抗干扰技术实验室等国家重点实验室,目前正联合华为共建6G技术研究中心;依托四川大学,合作建设西部同步辐射光源实验室、深地科学研究中心、生物安全P3P4实验室等大科学装置,布局了国家创制新药集成攻关大平台。未来,将有更多高品质的新产品、新场景从此处诞生。

创新,已经成为“十三五”期间成都高质量发展征程中的高频词汇。

五年来,成都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为抓手,系统推进城市创新体系和能力建设,城市创新活力持续激发。用成绩说话:2015年,成都入选福布斯“创新力最强的30个城市”榜单,2018年被授予“福布斯中国创新城市特别贡献奖”,最新发布的《2020中国区块链城市创新发展指数》中,成都综合排名位列中西部第一……

这离不开成都着眼长远的产业布局: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部署技术链。2019年,成都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突破110家,产业功能区与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深度合作,实现725项技术成果有效对接、达成校企合作项目288个。

创新步伐还在持续加大。接下来,成都还将进一步围绕构建“5+5+1”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以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变革经济组织方式,促进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创新链有机融合。

5年来,在协调发展中行稳致远

进入发展关键期,老问题与新问题交织,不同领域矛盾相互叠加。只有十个指头相互配合,才能弹出更为协调的优美旋律。

协调发展,党中央部署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今年1月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对内,要建设成为区域发展的新引擎,带动西部地区的发展;对外,要依托“一带一路”,成为扩大开放的新支点。首次举行四川重庆党政联席会议、第一张异地办理的营业执照、第一条省际公交线路、第一次实现川渝住房公积金“一地办”……现今,两地合作已创造多项“第一”。

协调发展,四川部署的“一干多支,五区协同”。2018年,四川着力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重塑区域经济地理。首次被定位为全省“主干”的成都,不但跑出加速度,还频繁与兄弟市州互动,承担起“主干”的引领带动使命。如今,“研发设计在成都、转化生产在市(州)”的产业互动模式,“存量不动+增量分成”的区域利益分享模式,让成都与兄弟市州的合作进一步密切。

协调发展,成都部署的“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2017年,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自此,3000年城名未变、城址未改的成都,开始逐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重塑产业经济地理,改变千年格局。如今,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丹景台核心区建成开放,天府奥体公园核心区、龙马湖片区、通航产业片区等九大片区综合开发正加快推进……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未来之城呼之欲出。

5年来,在绿色发展中谱写新篇

在成都,有这样一个群体,专门拍雪山。他们既是大自然的爱好者,也是这座城市的爱好者。这几年来,他们拍摄大量雪山照片、视频,重现成都在诗圣杜甫笔下“窗含西岭千秋雪”的盛景。

2017年,有50次观山记录;2018年,有56次观山记录;2019年,有65次观山记录……跟随他们的观山记录,不难寻觅成都的空气“走向”:2019年,成都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87天,优良率78.6%;PM2.5浓度较“十二五”末下降25.8%。

这座“雪山下的公园城市”, 以人民为中心、以生态文明为引领,将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正努力打造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的复合系统,建设“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

围绕服务“人”,倡导绿色消费和低碳出行,引导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健康优雅的生活方式,建设绿色智慧城市,优化绿色公共服务供给,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构建传承创新、古今一体、别样精彩的城市文态。

围绕建好“城”,深入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加快建立“三网融合”绿色交通体系,推进绿色机场示范建设,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构建蜀风雅韵、大气秀丽、国际现代的城市形态。

围绕美化“境”,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推进“铁腕治霾、重拳治水、科学治堵、全域增绿”,高起点规划实施锦江水生态治理、天府绿道、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等重大生态工程,构建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的城市绿态。

围绕提升“业”,重塑产业经济地理,加快产业功能区建设,大力发展新经济,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循环高效的生产方式,推动绿色经济成为现代化经济体系重要支柱。

5年来,在开放发展中引领潮流

今年8月,四川省政府批复同意设立成都国际铁路港经济开发区,以临港制造、先进材料、国际商贸物流为主导产业。

这对青白江而言,是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只有把通道和枢纽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才能助力内陆地区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参与国际产能合作,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产业体系。”青白江区有关负责人表示。

成都是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的战略交汇点,也是中国距离亚欧大陆腹心最近的大城市。作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国际性区域通信枢纽,理应加快综合交通通信体系建设,完善功能,补齐短板,构建通达全球、衔接高效、功能完善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我们看到,如今全新的门户枢纽骨架已基本显现,全面立体开放呈现新格局——

国际空港、铁路港“双枢纽”格局初步形成。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成都国际铁路港建设深入推进,以成都为核心的亚蓉欧“空中丝绸之路+西部陆海新通道 ”立体通道体系不断完善,立体口岸体系不断拓展优化。

航空第四城地位更加巩固。2019年双流国际机场扩能改造完成,国际(地区)航线数量达126条,年旅客吞吐量达到5585.9万人次,分别是“十二五”末的1.5倍、1.3倍,均列全国第四、中西部第一,2020年上半年,双流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全国排名第一,起降架次连续两月居全球第一。

国际班列稳定运行。成都国际班列通达26个海外城市,中欧班列(成都)2019年开行1551列,为“十二五”末的15.1倍,累计开行总量位居全国第一;今年上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中欧班列(成都)开行量逆势上行,开行978列,同比增长57.7%,综合重载率达95.8%。

5年来,在共享发展中惠及民生

在金牛区沙河源街道新桥社区的府河摄影公园里,孩子们三五成群欢快地“撒欢”,1.5公里长的绿道上,结队而来的跑者在暖阳中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过去,这里环境嘈杂、交通拥堵、人员复杂,为社区管理带来了很大难度。“在开展改造后,绿道绕着小区建,新桥环境大改变。”新桥社区负责人说,依托社区摄影特色主题,实施“场景营造、共建共享”,通过“文化切入、生态融入、产业植入、社会介入”,这里成为“网红打卡新地标”。

社区温度折射成都管理尺度。连续11年摘得“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的,为何是成都?透过逐年加大的民生改善投入数额,不难探寻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初心:2019年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55.1%,较2016年提高43.9个百分点。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5年来,这些民生福祉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随着“优教成都”“健康成都”取得积极进展,“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医疗保障体系加速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住房保障水平稳定提升,覆盖城乡、人人享有、优质均衡、公平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历史的指针,指向新的刻度。“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全面开启新时代成都“三步走”战略目标第二步的起步期。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成都豪情满怀。

本报记者 张家华

关键词: 城市 发展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Copyright© 2014-2020 中原网视台(www.hnmd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