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河南两会】推进乡村振兴 留住美丽乡愁

时间:2022-01-08 10:40:39 来源: 郑州日报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要部署,也是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我省要全面实施的“十大战略”之一。今年省两会,乡村振兴是委员们热议的话题。大家结合实际,就我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出主意、提建议。

多措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事关广大农民福祉,事关农民群众健康,是农民群众的深切期盼。民建界别的省政协委员调研后发现,近年我省各地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但距离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存在一定差距。

针对目前我省农村人居环境存在的规划编制缺乏全局性、基础设施配套不足、资金投入不足且缺乏统筹等问题,委员们提出建议。

科学谋划,高质量规划引领。委员们建议,按照农村自然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现状,规划合并一些自然人口少、“空心”程度严重的村庄,科学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合理定位村庄主题特色,做到既融入整体“大环境”又体现特色“小气候”,同时注重不同村庄的民俗习惯和历史文化等,在环境整治中重点加强保护和修复。

多元投入,增强资金聚合力。委员们建议,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省、市、县、乡各级财政预算每年都应明确资金数量,加强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整合涉农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确保项目资金集中用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委员们认为,除了政府的投入,也要吸纳社会资本参与,可以通过建立融资平台、设立专项基金、企业和社会帮扶等多渠道筹集资金,以政府主导、集体补充、村民参与、社会支持的投入机制,保证整治工作的资金需求;引导、鼓励社会团体、各类企业和个人以捐资捐物、结对帮扶或其他方式支持农村人居环境设施建设和运行管护;建立商业运营机制,探索完善“政府+农户+企业”治理模式,力争用小投资解决大问题。

如何建立保障农村人居环境的长效机制?委员们建议,对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利益相关者的行为、治理效果、满意度、存在问题进行全面科学评估;构建适应我省实际的生态补偿机制,强化环境监督,加大污染处罚力度,严格防控城镇污染向广大农村转移;通过提高农村居民的认知水平,使其主动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全过程,并持续维护治理成效。

培育支持乡村产业发展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支撑。省政协委员付正林认为,乡村产业是未来乡村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造血工程”。河南乡村具有发展美丽乡村的良好条件,应加大对乡村产业培育和支持力度,推动美丽乡村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付正林建议:强化政府对乡村产业建设的支持与引导,出台乡村产业培育与发展专项计划,成立乡村产业培育专项基金,引导更多的优质资源流向乡村;创新工作思路,把环境整治与乡村产业培育结合起来;重视传统农业转型,从经营主体认知、市场培育与保护、土壤条件改善以及技术支撑等方面多方发力,将绿色农业做成河南农业的重要品牌。

付正林认为,乡村旅游业正成为河南重要的乡村产业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推动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亟须被提到议事日程。“要注重河南乡村的文化特色,推动乡村旅游从观光游到体验游再到文化游转型;突出乡村田园景观和村落印象,做足地域‘乡村’的特色,提高乡村旅游市场竞争力。”付正林还建议在乡村旅游的服务与环境上做文章,提高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要为游客提供既有乡土特点,又有较高品质的现代、便捷环境。”

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党的十九大以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我省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城市书屋、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持续向乡村延伸,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日臻完善,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民盟界别的省政协委员在调研中发现,我省农村存在公共文化服务内容较少、农民文体娱乐形式单一、非遗传承难以为继、数字文化相对滞后等问题。

委员们建议:提升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调整文化事业费的城乡配置比例,适当向乡村基层公共文化机构倾斜,推进城乡人均文化事业费均等化、标准化;建立农村文化建设多元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农村文化建设;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强农村文化建设的自我发展能力;完善我省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协同发展机制,促进优质文化资源向农村基层延伸。

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人才是关键。委员们建议,充实乡村文艺人才队伍,适当增加培训经费和补助,定期对文化从业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提升专业人才占比,拓宽人才培养范围,将民间文化人才纳入其中;乡镇基层文化服务岗位做到专编专岗、专人专用,对行政村基层文体协管员岗实行季度奖补制,开展多样化培训;建立地方文化专业人才库,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基层文化队伍,提高队伍整体素质;扶持乡村建立各类文化协会,构建文化志愿者服务体系;发挥各级文联、地方高校的人才优势,鼓励专业人才定期到基层开展技能培训。

委员们建议,整合现有公共空间,为村民提供承载乡村日常活动、体现乡村文化传统的公共文化实体空间;发挥乡村生态和文化优势,发展适应城乡居民需求的第三产业,发挥民宿在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中的联接作用,激活乡村的空间价值。

委员们还认为,应统筹城乡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坚持建设和管理并重,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

本报记者 武建玲 赵文静


关键词: 乡愁 河南 两会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Copyright© 2014-2020 中原网视台(www.hnmd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