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为什么是母亲河?

时间:2021-10-12 15:21:48 来源: 映象网


无人不知黄河

却鲜有人知黄河的厚重深敛

在黄河上游

你能看到它的澄莹;

在中游,你能见识它的气贯长虹;

在下游,你更能目睹它蜿蜒摆动。

是它串联起广袤的华夏大地

串联起5000年文明长河的沧海桑田

更串联起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

01

黄河的前世与今生

黄河干流全长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

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绥远

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九个省份

呈“几”字形

向东注入渤海

沿途汇集了三十多条主要支流

和无数溪川流域

面积达七十五万多平方公里

中游段流经广大的黄土高原地区

许多支流夹带大量泥沙汇入

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河水呈黄色,因而得名

黄河

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占宗列渠

海拔五千四百多公尺

四周高山终年积雪

黄河源流段有星宿海

是一片无数小湖的沼泽

出星宿海后进入鄂陵湖和札陵湖到玛多

绕过积石山和西倾山

穿过龙羊峡到达青海贵德

长一千九百多公里

上游段

上游段自贵德至绥远省河口镇,长一千五百多公里。黄河在甘肃境内,穿过不少大峡谷,汇集许多支流。

中游段

从河口镇到河南盂津,长一千一百多公里。河水折向南流,纵贯黄土高原,夹带着大量泥沙,汹涌而下,到了壶口,地势陡落,形成壶口瀑布,接着穿过龙门峡流到潼关,河道变宽,因汇人汾沁、洛河和消水等支流,水量大增。河水到潼关为华山所阻,折向东流,过三门峡到盂洛,便进入平原地区。

下游段

自孟津到山东利津县注入渤海,长八百七十多公里,由于泥沙淤积,水流缓慢,两岸筑有大堤,成为高出地面的地上河。

在历史上,黄河流域经常泛滥成灾

据记载,二千多年来

黄河下游溃堤达一千五百多次

较大规模的改道有二十六次

水灾范围北至天津

南达江苏、安徽

广达二十五万平方公里

河水夹带到下游的泥沙总量

平均每年超过十六亿公吨

而黄河水裹挟的泥沙

造就的冲击平原

也让黄河流域肥原沃土

也正因为有黄河滋养下的肥原沃土

华夏文明的历史长卷

得以因其而徐徐展开

02

黄河岸边万物生

在历史长河里

黄河流域首先崛起的是

包括渭河平原、汾河平原、伊洛河平原

及太行山、嵩山东麓在内的中游地区

这里气候温暖湿润

土地肥沃且便于开垦

十分利于农业发展

生活在此的古人

培育了只需播种不需特别照料

就可以得到收获的粟、黍

作为稳定的食物来源

大大提高了生存保障

黄河壶口瀑布 图源:东方IC

黄土覆盖的台地

便于挖掘窑洞、地穴,以为居所

“安居乐业”之余

人们对艺术极富追求至仰韶文化中期

三门峡周围的庙底沟人,制作的红黑双色彩陶色彩鲜明,抽象的几何纹饰回旋往复,极具节奏与韵律感,一经出现便广受欢迎,西至青海、东至东海,南至长江流域、北至蒙辽地区,无不受其影响。这种彩陶的广泛传播展现了庙底沟文化强大的辐射能力,可以说是中国史前时期一次文化大融合。

但是人口持续增长

使得生存压力大增

黄河中游关中、晋南、豫西一带

人口最为密集

为了争夺资源

人们大量建立防御性城池,相互征伐

而另一部分人,则向四周扩散

沿渭河向西的一支

进入黄河上游的甘青地区与当地族群结合,形成了马家窑文化。他们继承了庙底沟彩陶技艺的精髓,并将其发展到了极致,出土的彩陶几乎通体施彩,线条流畅、纹饰繁缛,绚丽而又典雅,可谓“青出于蓝而甚于蓝”。

沿晋陕黄河向北的一支

则影响到分布河套地区的先民

黄河下游地区

生活在泰沂山脉周围的大汶口人生活同样优渥,他们敞开怀抱,接受西边的仰韶文化、北边的红山文化的影响并演化成著名的龙山文化,出土于济南章丘龙山城子崖遗址的黑陶高柄杯薄如蛋壳技艺之精湛甚至超过现代。

约4500年前

黄河中游地区又吸纳四周文化

发展出新的文化内涵

人们观测天象、了解四季变化

以便更好地助力农业生产

此外,甚至还出现了

接近于后期甲骨文的象形文字

总体而言,在5300-4000年前

黄河流域的一些古文化

已经先后迈入文明阶段

神人 石家河文化 图源:东方IC

与此同时

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

中游的石家河文化

成都平原的宝墩文化 等

也在不断壮大

且文明程度并不亚于黄河流域

一时之间

中国大地上的古文明灿如“满天星斗”

时光荏苒

黄河流域农业持续发展

人口持续增加、经济持续繁盛

而城市也开始逐渐形成

居于渭河平原的西安

伊洛河平原的洛阳

还有郑州、开封等等

这一个个城市的名字

背后都有一个个繁盛的王朝

也让黄河流域成为了当时国家的中心

并将这种繁华推向了顶点

03

为什么是黄河?

中国有两条母亲河

分别是长江和黄河

他们所在的流域分别是

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

两条河流的中下游地区

都是我国当前人口

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

但是我们如果回溯历史

就会发现在唐代之前

我国主要的人口和经济中心

都在黄河流域

而不是在自然条件更为优越的长江流域

所谓“逐鹿中原”

指的也是北方地区

这是为什么呢?

黄河壶口瀑布现彩虹桥 图源:东方IC

人类的生存

总是希望能够寻找一个自然条件优越的区域

具体来说包括温暖湿润的气候

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和充足的水源

表面来看,这些方面

我国南方的长江流域

都优于北方的黄河流域

但是我们仔细分析的话其实不然

当然,我们比较的气候

是现在的气候情况

而在我国唐代甚至之前更早的时期

我国的黄河流域比现在要温暖湿润的多

那么位于南方地区的长江流域

就更加温暖湿润了

但是,长江流域

更加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会带来一系列不利于古代人类生存的条件

首先,更加多的年降水量和雨季降水量,会使得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频率和规模,远远大于黄河流域。

其次,湿润多雨的气候,使得长江流域支流更多,河流径流量更大,河网密布,河流径流量大,特别是长江干流成为了一道阻隔南北的天堑,严重影响人们的交流,特别是在造船技术不发达的古代。

再次,亚热带更加温暖湿润的气候,更加适宜植被的生长,一方面,茂密的植被,更多的原始森林,更为巨大的树木,对于靠刀斧为工具的古代先民,是极大的障碍。

另一方面,潮湿闷热的南方地区,容易滋生瘴气毒虫,古代先民很难克服,容易引发传染病,不利于人们生活。

从地形的角度来看

黄河流域,特别是中下游地区华北平原

地形平坦开阔,河流数量少

便于人们来往交流

而长江中下游,虽然也是平原

但是河流众多

平原被分割成很多小块

另外长江流域丘陵、山地众多

也会阻碍人们的交流

所以在以马匹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古代

南方长江流域的交通条件并不优越

直到船只成为重要交通方式之后

长江流域的交通优势才逐步显现出来

黄河生态廊道一景 图源:东方IC

当黄河成为国家的中心

那么人口的增长,似乎就是一种必然

有学者认为,在古代中国

黄河流域的大平原

是中国人口繁衍的动力泵

古代黄河流域地区

人口繁衍,和平时期只需25年

人口就增加1倍

以汉代为例,秦末人口近2000万,至汉代武帝时期,人口近6000万,短短70年,人口增长3倍。汉代中国户籍人口80%在北方。

那么如此多的人口

黄河又是拿什么来“养活”?

04

从粟黍到小麦

在黄河流域中游地区

生活在此的古人

因这里气候温暖湿润

土地肥沃且便于开垦

十分利于农业发展

培育出只需播种不需特别照料

就可以得到收获的粟、黍

作为稳定的食物来源

大大提高了生存保障

新疆的馕千姿百态,陕西的油泼面火辣豪迈,河南的烩面大碗朴实,山东万物皆可大馍馍……小麦,是北方饭桌上绝对的主角。自西亚迁徙千里传到中国,小麦最终在黄河沿岸找到了和原产地相似的环境,从这里产出的面食,有着一股子劲道。而被抛落、摔打才能造就的绵延滋味的小麦,则像极了我们这个民族柔软又坚韧的性子。

夏日,中原大地上风吹麦浪

正是夏粮收成时

在小麦的主战场河南

一望无际的金色田野上

收割机正喜悦地横扫着大地

安阳农民在用镰刀收割小麦 图源:东方IC

河南的小麦生产量占中国的1/4

位居全国第一

品种优良的河南小麦

让河南人无论是拿来包速冻饺子

做饼干、方便面

都做到了全国第一

凭借“天下之中”

“十省通衢”的交通优势

又支撑起了全国人的饭桌

习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曾说:“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黄淮海平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是农产品主产区,粮食和肉类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左右。”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黄河流域孕育了中华文明

也养育了许多粮食大省

2018年,河南省粮食产量达到1330亿斤,生产了全国1/10的粮食、1/4的小麦。

2018年,山东省粮食总产量达到5319.5万吨,生产了占全国8%的粮食、11%的水果和12%的蔬菜。

陕西省粮食产量已连续15年稳定在千万吨以上。

2018年,山西粮食总产量276亿斤,约占全国粮食产量的2.1%。

2018年内蒙古粮食总产量超700亿斤。

……

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先人

种植粟、黍作为稳定的食物来源

让他们在蛮荒中得以生存

如今黄河依旧用它的沃野千里

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

黄河三门峡库区碧草青青 图源:东方IC

是它用开天辟地的力

打破层层山峦阻隔

勾勒出如今神州大地的轮廓;

它也用滋养万物的柔,泽被四方

塑造出我们生生不息的国家与民族

10月12日

由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主办

黄河流域九省区网信办及 中国新闻网

河南广播电视台 大象新闻·映象网 承办 的

“母亲河畔的中国

——溯源黄河文脉 讲好黄河故事”

网络主题活动在河南开封正式启动

关键词: 黄河 为什么 母亲河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Copyright© 2014-2020 中原网视台(www.hnmd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