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开出自救良方 乡亲们忙补种

时间:2021-08-16 08:26:15 来源: 大河网


洪水淹过庄稼的时候,51岁的邵俊伟悄悄蒙着头,哭了好几场。

“乡亲们赖以生存的口粮没有了,一淹都绝收了,该咋办?”他在心里问天,问地,也问自己。不止一次,他趟着洪水查看庄稼时,真想一头扎进去再也不起来了。

可是他还要振作。作为一名最基层的农村党支部书记,邵俊伟惋惜过后,决定“从头再来”。在镇党委政府的帮助下,他很快为乡亲们找到了生产自救的方法。

然而,一波未一波又起,疫情形势突然严峻起来。

在周口市,邵俊伟的遭遇并非个例,当地西华、扶沟两县的多个村子,都承担着疫情、灾情的双重压力。乡亲们的生活到底咋样?8月12日,大河报记者前去进行了探访。

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8月,农田里本该是郁郁葱葱的季节,但在周口市西华县奉母镇的很多农田里,却是一片片的干枯。7月下旬的暴雨加之上游河道过水,让这里承受了洪水肆虐的痛苦。

其中,前邵村4830亩农田全部绝收,村支部书记就是邵俊伟。

“下雨两天,我打着伞趟水去地里看,一片汪洋,我一看这毁了,都绝收了,日子咋过?”邵俊伟坦言,那一刻,他真的有一头扎进齐腰深的积水里再也不出来的念头。可是转念一想,逃避又能解决问题吗?

显然不能。作为乡亲们的主心骨,他这个支部书记首先不能倒下。但是,那几天里,这位51岁的汉子悄悄蒙着头,哭了好几场。

他擦干了眼泪,在心里默念:“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当然,党委政府也不会忘记乡亲们。7月26日,洪水渐渐退去的时候,奉母镇党委书记陈鹏带着一群人进了村。这是镇里专门从省农科院请来的专家,“有玉米专家、有红薯专家、有蔬菜专家。”

在实地查看受灾情况和土壤特质后,专家们精准开出了农田灾后自救良方,并联系爱心企业,给村里捐赠了免费的菜种。

“就是种菠菜和鸡毛菜,45天周期就可以上市,而且我们提前联系好了销路,是周口的一所大学,将来成熟后全部卖给学校,卖来的钱用于弥补乡亲们的受灾损失。等于除了国家补贴的,我们通过生产自救,又让乡亲们增加一些收入。”奉母镇党委书记陈鹏向记者介绍说。

另一个受灾的铁佛寺村,有1580多亩农田被淹绝收。在专家的建议下,他们联系了一家做荞麦的企业,免费给村民提供种子。该村支部书记刘树美说,现在乡亲们正抓紧抢种荞麦,这样可以赶在下季冬小麦播种前收获,把“淹没的损失”补回来,而且不影响冬小麦播种。

“省农科院专家针对不同地块,给出了6种建议,有的村补种蔬菜,有的村种绿豆和水果玉米,还有的村种荞麦,总之不能让洪水退去的农田闲置,还得恢复种地的信心和决心,让群众看到未来的希望。”陈鹏说。

8月12日,记者在奉母镇一块农田里看到,干枯的玉米和辣椒苗尚在地里,随着一台旋耕机进地作业,刹那间尘土飞扬,秸秆就地粉碎还田。而这些腾出来的田地,就可以立即进行补种自救了。

一样都不能少!

让受灾群众万万没想到的是,正当大家热火朝天恢复生产重建时,新冠疫情形势变得严峻起来。

灾情、疫情双重影响,这让乡亲们感到不小的压力。

一个现象是,当初洪水刚刚退去的时候,很多男劳力收拾行囊外出打工挣钱了,在村里的都是留守妇女、老人和儿童,还有一些放假在家的大学生。

如何做到生产自救和疫情防控两不误?镇里把各村有限的人力资源进行了分配。

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和有种地经验的妇女下田,进行庄稼补种;各村放假的大学生进村头检测点,做好疫情防控。这样一来,既弥补了村里留守人员不懂二维码、健康码的缺陷,又弥补了大学生没有种田经验的短板,两者互补,最终完成了“一样都不能少”的目标。

8月12日,记者在奉母镇前邵村、铁佛寺村、勾刘村等地看到,村干部带着年轻的大学生正在执勤,每当有人员或车辆出入,都会进行盘问登记,并检查行程码、健康码,做好体温检测,一旦发现异常,会立即上报。

正在外地打工的村民邵俊超在电话中告诉记者:“妻子在家参加村里的生产自救互助队,即将上大学的儿子邵二兵参加了卡点防疫,没啥担心的,剩下的就是好好干,把受灾的损失弥补过来,不给村里防疫添麻烦。”

8月12日午间,前邵村的“互助娘子军”正在地里播撒菜种。突然间,不知谁喊了一句,快看,出芽了。大家顺着喊声奔去,湿润的土壤里,鸡毛菜露出了青青的嫩芽。

田野间,回荡起久违的笑声。乡亲们说,希望就在脚下,在眼前。(□顶端新闻·大河报记者于扬李玉坤实生郭磊文图)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Copyright© 2014-2020 中原网视台(www.hnmd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