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学子谈“我们的梦想”

时间:2018-01-22 11:37:20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对海外学子来说,谈论未来、谈论梦想,留学经历是重要一环。在他们看来,留学让自己的视野更加开阔,看问题更加思辨。在此背景下规划未来,是“自己的幸运”。留学美国的熊楚钰“希望能利用自己的幸运,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促进跨文化传播”;留学乌克兰的杨仕林的理想是“学更好的技术,修更好的路”……

杨仕林:中国交通的未来有我

杨仕林作为2018年韩国平昌冬奥会火炬手亮相发布会。

杨仕林制作的建筑模型

从重庆的山区到内蒙古的草原,再到乌克兰的基辅,杨仕林一步一步踏实地走过。从山里娃到公派留学生,心中有志向的杨仕林,抓住每个机会为实现梦想而努力。

“我小的时候想当个工程师,建漂亮的建筑,就是那种很天真的梦想。”杨仕林的志向从小时候便开始萌芽,为此他也一直在努力,本科考入内蒙古工业大学读工程专业。对建筑的热爱和能吃苦的品性让他在学习中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我其实是个‘留守儿童’,我姐我哥还有我,3个孩子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自懂事起就帮家里做农活,浇菜、施肥、收粮食……以前不像现在有机器帮忙,很多活儿都靠人力。”正是这样艰苦的磨砺,培养了杨仕林吃苦耐劳的精神。“经历这么多,我觉得干什么都不苦。上大学时,去实验室做实验,我不知道什么是累,同学对此不能理解。我在学校,不仅带着学弟学妹做实验,整个暑假也都留在学校做实验,从早上8点一直做到晚上。”对专业的热爱、对理想的坚持,坚持不懈的杨仕林渐露头角。

2015年,还在读大三的杨仕林报名参加了“SOLVE FOR TOMORROW 探知未来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他所在的团队凭借一个轻便而坚固的承重结构,在安全保护命题中获得了大学组的冠军。第二年,他又参加大赛组委会发起的“建桥筑梦 携手同行”公益活动,为遵义附近的山区每日艰难跨越水上石墩上学的孩子们搭建一座木桥,让山区孩子们的上学路变得平坦安全。跃然纸上的设计要变成架在湍急河流上的一座桥,亲身参与工程的杨仕林感触良多:“我们当时只是学生,有理论没实践,在现场看到工人们就地取材,在山上采集石块代替石子,学到了很多,也才明白事情真正做起来有多难。” 桥落成那天,当地村民都去桥上走。当时有位90多岁的老人,竖着大拇指用方言跟杨仕林说:“你做了一件大好事,我年轻时就希望在这儿修一座桥。去对面看女儿,年轻时走石墩子还可以过去,年纪大了只能到河岸望一望就回去了。”“这座桥能让老人和家人团聚,当时她在桥上走了10多次。”自己的设计能为乡亲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帮助,杨仕林觉得,一切都值了。

在学习和生活中,幼时朦胧的梦想逐渐清晰起来。“衣食住行都是民生大事,我要在自己擅长的‘行’上,为大家做些实事。”杨仕林想通过继续深造增长本领,为中国交通的未来做出自己的贡献。他申请到了公派留学项目,去乌克兰学习。初到陌生环境,被听不懂的乌克兰语包围时,杨仕林想:“这么难,我到底在这儿干什么啊?”但他不想放弃这个宝贵的机会,便咬牙坚持。随着对语言环境的熟悉,杨仕林渐渐找回了自己的节奏。“老师夸奖我的制图作品,还带给同系的同学们看,我特别高兴。”在专业上的出色表现重振了杨仕林的信心,他期待自己学成归来的那天。

应当时的大赛赞助商邀请,杨仕林成为平昌冬奥会的火炬手。出于专业敏感,他在韩国也不忘观察:“韩国的桥梁很多,运载建筑的工具都是特制的。”从山区走出的杨仕林最能体会中国乡村的需要,他深感自己作为中国青年的责任,“我一定要好好学,把学到的技术带回祖国”。

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上,处处都有中国青年施展拳脚的地方。心系祖国的使命感激励着杨仕林,也激励着和他一样的青年,奔向未来。

微小的个体也需要有使命感

现在想起来,小时候反而是我最频繁接触到“梦想”这个词的时候。又或者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我面对这个词感觉越来越平淡,越来越漫不经心了。社会似乎都习惯于鼓励年轻人对于“梦想”的表达,我也因此一度对这个词心生敬畏感,毕竟要大声说给别人听的东西,如果不够宏大的话总是感觉不大拿得出手。不过没有关系,因为“梦想”总归是“以后”的事情,而“以后”总是显得遥远。

然而总是有一个时间点,人就像被某个按钮激活一样,意识到自己要进入人生某个截然不同的阶段。大学就是这样的阶段。拥有离家远行、广交朋友的自由,也相应承担着学有所成的责任。确定自己未来要向何方奋斗并不容易,毕竟一切都是可变的。作为成长在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相比起父辈,对于未来道路的选择多了太多。这一切的选择无疑在某种意义上,让我们成为了幸福的一代。在这样的幸福背后,我们却又是容易迷失的。

对我来说,梦想首先从自己出发,然后随之升华,被赋予现实意义。开始做一件事情要根据兴趣,才能持之以恒而且保持热情。然而梦想要飞得更远是需要燃料维持的,这个时候就会有各种其它因素加入考虑范畴:我的梦想是有意义的?能为我自己的努力赋予超出金钱的价值吗?

在梦想与现实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确实不是一个容易的课题,而尚未步入社会的我对此的体会不深,思考也很幼稚。但是我也会在铺天盖地关于“情怀”的讨论中,开始反思自己:辛苦在国外求学的经历,能带给自己什么呢?自己应该怎样最大化地从中得到价值呢?

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要让自己出国能有所收获,至少能够对得起父母和他们送我读书付出的努力。我希望留学经历是为自己增值的,不仅仅拿回一纸证书,更能带来眼界的开阔和思想上的通达。其次,我希望自己对这个世界有更好的认识,少一些非黑即白的假设,多一些同理心和辩证的意识。最后,我希望能利用自己的幸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促进跨文化传播。在国外传播客观的中国文化,树立中国留学生的积极形象;在国内介绍国外社会与文化的精华。而这一切都任重道远。然而从这几年中国留学生人数不断攀升的事实来看,文化交流的加强是大势所趋。因此,作为一个个体,我希望承担起优越条件赋予自己的责任,例如理性看待缺乏交流带来的刻板印象,并且尽己所能消除它们。

关键词: 学子 梦想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Copyright© 2014-2020 中原网视台(www.hnmd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